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林学会举办营地教育大讲堂——自然教育研学营地高端论坛

本文发布于:
2020-04-29
来源:
学术部
阅读6991
推荐0
评论0

营地内开展灯诱活动

昆虫资源对孩子有很大吸引力

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加速了人们对自然、对自然教育行业的思考。今年4月份中国林学会主办了“自然教育研学营地高端论坛”,7位嘉宾线上直播分享了关于自然教育、研学营地教育实践的相关课题。今天编辑选取了“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创始人马庆宇演讲的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最近几年,营地教育活动越来越多地向自然教育活动转变,自然教育成为营地教育的新趋势。

传统的营地教育活动大约有50-60种。一些高空项目:露营、土木搭建工程、探险、军事体验;一些体能挑战、竞赛类项目;一些单人或团队的游戏体验;还有一些非遗的手工制作、角色扮演等。

自然教育的活动内容更加集中,是在各种自然环境中结合具体物种建立人在自然中的学习关系。自然教育最大的特点就是结合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把动植物知识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教给人们。在不同类型的体验中,提升人们认识自然、探索自然的能力,同时让人们重新建立自然观,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由此可见,营地教育和自然教育虽有不同,但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自然教育给营地教育带来新的客流,营地则选择合适的地点,做好接待设施,能实现自然教育在野外不太容易实现的活动,这使二者非常容易结合。

摸清资源 设计活动

营地教育活动应摸清本地的自然资源,利用资源开展相关活动。植物资源是最基本的自然资源,除植物资源外,鸟类、昆虫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啮齿类等自然资源也都非常重要,做好营地内自然资源的本底调查,用植物辅助构建生物多样性,营造良好的课程开展环境。

鸟类活跃,叫声好听,鸟类资源最容易引起家长及孩子的注意,只要营地周围有六七种鸟经常出现,摸清它们的活动规律,就可以设计出有趣且长期稳定的观鸟活动。除了准确定种,对鸟的体型、羽毛、数量进行观察外,还要设计出不同的记录表,观察鸟在营地周围活动的规律,它们和营地的关系(比如人类扔垃圾,有的鸟总在垃圾堆附近活动;或人类种植作物,鸟经常围绕作物活动等)。一年四季,营地如果给鸟类在不同季节配置不同的植物作为食物(比如有的植物产浆果,有的产坚果,有的提供花芽),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打造营地的生物多样性,方便开展更多跟鸟类相关的活动。

昆虫也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资源。有些昆虫虽然常见,但如果把这种生命展开,变成故事,变成揭秘,变成科学研究,对孩子们的吸引度是非常高的。昆虫不光植物上有,山上、地里、水中都有,这种常被忽略的种群,探索起来,乐趣无穷。条件适合的营地,晚上还可以做灯诱活动,让昆虫在营地教育中发挥作用。

除此之外,营地内的其他物种,例如蜗牛有哪几种、松鼠有哪几种,都要调查得十分清楚,弄清物种和营地环境的相互关系,动物自身的科学属性,才容易设计出体验和探索环节,从而产生各种各样的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对蛇的利用。如果营地中有蛇,没有必要为了安全而全面驱除、“谈蛇色变”,只要带队老师足够专业,控制好队形和活动形式,在保证安全且不伤害蛇的前提下让孩子们观察到蛇,甚至与蛇有些简单互动,这将是非常难忘的自然体验。

除植物、鸟类、昆虫及其他的可见动物外,土壤、水、风都是可以开发的自然资源。土壤的检测、气候气象的科普、水中微生物的检测,都可以开展多种课程活动。很多营地不重视地质资源,营地处在什么样的岩石层,发育自什么样的地质年代,这里的山水,这里的沟沟坎坎,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怎么来的……只有把这些摸清楚,活动才好开展。

营地开展自然教育活动的4个误区

一直以来,营地在开展自然教育活动时容易闯入误区,尤其以下几点十分值得注意:

一是有些活动非常僵化,以五感类的活动最为突出。五感活动是调动感官与大自然对话,让人沉浸在大自然中并感受信息,活动虽好但怕生硬执行。设想一下,如果在夏季的树林里,孩子们在草地上活动,蚊子嗡嗡飞来了,如果此时还不让孩子动,还继续要求孩子闭上眼睛聆听大树呼吸的声音,结果只能听到孩子们啪啪打蚊子的声音。这样僵化的执行五感活动,肯定没有很好的效果,甚至导致孩子对自然教育有错误理解。

二是科学性差。有些营地对昆虫、鸟、花的种名、属名出现错误,拿一些不科学的传说当作教育内容,甚至当作教材,不求甚解。举个例子:很多营地悬挂人工鸟巢,但实际90%以上的人工鸟巢悬挂活动是不规范的。人工鸟巢的悬挂是一件非常科学的活动,首先要对营地所在的地区有哪些鸟类、环境中有什么样的植物、结什么样的果子、能够承载多少只或多少种鸟、到底是哪种鸟进行具体确定。确定之后才能知道这种鸟体长多少、翼展多少,需要什么样子的人工鸟巢,鸟巢开口开多大、朝哪个方向悬挂,哪个时间点挂、挂多高、挂到什么样的树上或固定到什么样的位置上,这是一套非常科学、严谨的工作。而现在悬挂人工鸟巢有点像木工活动,教孩子们开心地做完人工鸟箱后,出去随便找个地方就挂了。为了孩子方便,有些悬挂的还比较低,这仅仅是一个形式,起不到保护鸟类的作用。

三是很多营地活动的目的不够明确,比如做标本。对每一个标本,每一个动物或植物,每一次为自然体验献身的物种,我们都要带着爱去看它,要尊重生命,心存感恩。不能到野外随便抓了什么就可以做标本,这都不是开展活动的目的。做标本的物料最好实现来源的多样化,市场上就有很多养蟋蟀、蝗虫、独角仙的,买上几百个、几千个,往冰箱里一存,能用很久,这样就不至于对生态造成破坏,带给孩子的观念也不是倡导到野外抓东西。

四是营地常常不注意活动内容的本土化落地。什么叫本土化落地?比如说造纸活动,很多营地经常开展:把材料打碎制浆,如果做环保再生纸,还要掺入一些废纸壳、废纸箱,用植物造纸则需要选用一些植物的枯叶和纤维,但很多活动中造纸的材料全部是购买来的,这并不能展示一个营地的活动特色。更好的方法是利用营地周围的本土植物开展活动,展示本土化特色,显然效果会更好。

培养人才 让融合更迅速

自然教育那么好,对营地教育的借鉴意义那么大,那怎么能结合得更好呢?

在营地运营中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一是结合营地的鸟、植物、水生态、昆虫以及其他资源做成公益课程或活动走进校园,慢慢影响、吸引客户。二是制作自然教育手册来影响营地客户。三是与自然教育机构广泛合作,让更多的自然教育机构以营地为平台,吸引流量。

如果营地没有专业的自然教育师资力量怎么办?

首先要量力而行,投入与主要客群成正比。如果有一定数目的客户,就需要1-2位自然教育领域的老师,即使不是资深的自然教育培训师,也至少受过专业培训,对自然教育活动执行做过一些研究。

他们对自然教育课程的把握要高于营地内其他的运营管理人员,有足够的话语权,要有能力与专业自然教育工作者沟通,能认识到营地中自然资源的最大优势,懂得用这些优势与其他专业机构合作,从长久来看,营地培养有这类人才,绝对不会吃亏。

如果营地想快速进军自然教育领域,还可以采购成熟的自然教育课程,与所在城市的专业自然教育机构合作,实现共赢。

营地设施应满足自然教育需要

无论开展什么活动,保证安全都是重中之重。从自然教育执行的角度出发,人跟植物互动时可能会触摸或踩踏,但有些植物会导致过敏甚至有毒(如漆树类、蝎子草类等),这些植物的位置和相关安全配置都需要特别注意。

营地中,在哪做采集,在哪做观察,休息点在哪儿,厕所在什么位置,需要做记录的场景是否有可以停留的区域,区域够不够大,这些基础问题都需要明确标注清楚。

营地要从满足自然教育活动实施的角度考虑功能配置和相关位置关系。教室不一定豪华,但一定要有,在河北白洋淀的一个营地中,“科普游子”有一间芦苇秆教室,能够播放PPT,虽然简陋,但也已经做过一百多场活动了。

如果是亲水活动,水边能站人的区域修多宽?水质如何?有的水池中有喷泉或增氧设备,水中要引电线,这样的环境则更需要保证安全。

蛙类探索活动中,怎么保证孩子不容易落水?昆虫类活动中,如何防止猎蝽、马蝇等蜇伤、咬伤?灯诱活动中,电线如何管理从而避免触电?观鸟活动中,鸟类的掩体怎么搭建?怎么保证人与鸟的安全距离?这些问题都需要提前预案,做好准备。

最后有个小建议,如果条件具备,营地可以打造一个自然生态实验室,投入不多但能做大量的自然类小科研课题,当外面有风霜雨雪,不适合户外活动时,在屋内还能开展很多自然体验,这会使这个营地更有吸引力。

作者简介

马庆宇 博物学者,参与国内外多个动植物研究和科普项目,熟悉植物、昆虫、鸟类、哺乳动物、海洋生物等领域,带领团队为国内多个自然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和自然风景区开发研学线路和课程。

传统文化研究学者,参与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课程开发工作,为多家大型国有旅游企业做研学课程开发。

华北自然教育网络专家委员会工作委员会主任,前《中国科学报》资深编辑,中科院副高级职称,现为科普游子自然教育平台活动指导。参加过国内外30多个自然保护区的科考活动,为多个营地提供活动策划和课程设计,带队自然科学和文化考察活动300余次;在全国多家科普场馆以及中小学校开展自然科普讲座200余场,发表科普文章200余篇。

文章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 马庆宇;本报记者 果叮咚;本报通讯员 王秀珍

我要评论(0)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