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赴大兴安岭调研森林生物灾害情况

本文发布于:
2016-09-06
来源:
阅读11044
推荐0
评论0

近年来,大兴安岭林区面临病虫害监测面积大、防治技术落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同时,林区的偃松、樟子松等病害病因不明、防治措施有限,人工林鼠害综合防控严重不足,林下经济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控措施有限等问题也困扰着林区的发展。为进一步摸清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病虫害状况,更好地服务大兴安岭地区林业发展,受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委托,2016年8月22—26日,中国林学会组织专家赴黑龙江大兴安岭林区调研森林病虫害情况。

考察国家樟子松母树林经营与病虫害状况

专家们围绕着“林木良种基地樟子松衰退、樟子松梢斑螟、偃松病虫害、林木鼠害、监测预报技术应用以及森林生物灾害发生情况与森林经营现状”等调研问题,从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出发,沿途考察调研了加格达奇区营林技术推广站樟子松种子园及林木良种基地病虫害场地、呼中林业局小白山偃松病害和鼠害防治作业场地、图强林业局二十八站林场鼠害防治场地和樟子松林病害及西林吉区林业局樟子松林等病害发生场地;加格达奇林业局天台山和图强林业局二十八站林场病虫害监测调查场地;加格达奇林业局古里北药、蓝莓等林下经济种植基地。

考察樟子松梢斑螟病害状况

在考察行程中,大兴安岭地区森防站、农林科学院有关同志介绍了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点。一是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机构人员队伍有待加强,资金投入缺口较大。二是重大森林病虫鼠害防治技术难点有待攻关。三是亟待加大引智工作力度,开展技术交流合作。

考察图强林业局二十八站林场火灾后樟子松人工林恢复情况

在调研结束后的座谈会上,专家组成员论证了考察结论并提出了相关建议。针对大兴安岭林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专家们提出了“预防为主,绿色防控”的主导思想。大兴安岭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国有林区,具有森林面积大、生态屏障作用显著但人员相对较少的特点,如何切实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森林、湿地,是大兴安岭乃至国家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当前,大兴安岭森林质量存在大树少,每亩蓄积量少,局部采伐区林分林窗多,人工林及次生林密度过高,形成森林群落稳定性差,恢复周期漫长等问题,森林质量及经营方式有待进一步提升。同时,樟子松种子园因近些年梢斑螟危害及砧木自身年龄导致林龄大,进入衰退状态。专家们建议:一是在认真总结大兴安岭塔河林业局中美森林健康试点经验和训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森林经营工作,确保森林健康安全;二是要通过遥感监测技术的应用加强监测预警和社会化防治工作;三是要做好樟子松林木良种基地换代更新与灾害的防控并举;四是要在方法和手段上创新监测预报新模式,大力推广应用物联网和大数据平台。五是要与中国林学会及国内其他与林业相关的科研所、大学搭建平台,开展科研合作,并创新助力平台,推荐乡土专家,发展名优林土特产,树立品牌形象,提高产品价格,发展地方经济。

调研结束后召开座谈会

本次专家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院长罗晖、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原总工程师吴坚研究员、中国林科院林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原所长侯元兆研究员、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叶建仁教授、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党委书记迟德富教授、中国林科院资源信息研究所武红敢研究员、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防治总站测报处副处长方国飞高工、中国林学会学术部副主任何英教授级高工等。大兴安岭地委常委、行署副专员周大亚及地区科协吴景荣副主席、地区农林科学研究院王峰副院长、地区森防站卢旭红副站长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陪同调研并参加了座谈会。

大兴安岭是我国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67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81.23%,活立木蓄积5.38亿立方米,是国家生态安全重要保障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也是我国东北乃至华北的生态屏障。近年来,森林病虫害导致该地区森林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制约了林区可持续发展,严重威胁林区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

中国林学会曾经多次组织专家开展重大林业问题调研,并为上级部门上报决策建议,所提建议多次获得国家领导批复,2016年上报的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的报告获得国务院副总理汪洋同志的批复。通过本次调研,中国林学会专家团队基本摸清了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病虫害存在的问题,为撰写2016年林业生物灾害状况和2017年生物灾害防控建议提供了实际案例。同时,以调研为契机,为下一步中国林学会与大兴安岭地区行署开展全面战略合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