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绿色时报】秦岭,我们来了!——第三十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活动“嗨”不停

本文发布于:
2014-08-19
来源:
中国林学会
阅读12025
推荐0
评论0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 吴兆喆 追逐理想,让心在大自然中奔跑;放飞青春,让梦在七色光中翱翔。

7月25日至28日,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和国家林业局退耕办“学雷锋、结对子”资助的来自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共7省(区、市)的50名中学生,相约秦岭南麓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参加由中国林学会主办的第三十届林学夏令营暨青少年森林科学营活动,探访秦岭奥秘,聆听大自然的心跳。
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沈贵表示,夏令营的举办旨在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思想、弘扬生态理念、倡导生态道德,提升青少年的生态意识,引导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使之默化于心、潜化于行。
寓教于乐,提升生态意识
“我手上拿的这株植物叫窃衣,它可以粘在人们的衣服或者动物的毛皮上,以达到传播种子的目的。”7月26日,北京二中高一学生陈曼媛在夏令营活动中,面对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的镜头,将窃衣粘在衣服上,现场演示着。
“窃衣是伞形科窃衣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与它有着同样功能,利用这种特性传播种子的还有苍耳、鬼针草等菊科植物。”镜头切换至陈曼媛所在小组的指导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学院副教授刘虎岐,由他讲解窃衣的植物学特性。
“万物之生意最可观。”中国林学会科普部部长秦向华接受《中国绿色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只有让孩子们亲进自然、认识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才能激发他们保护自然的情怀,进而提升他们的生态意识。”
参加夏令营的50名中学生分为4组,分别以秦岭“四宝”——熊猫、羚牛、朱鹮和金丝猴命名。陈曼媛所在的“羚牛”组,26日学习的是生物多样性知识。4天的活动中,他们分别跟随中国科学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长青保护区的专业老师,学习兽类、鸟类、生物多样性和林业技能四方面知识。
秦岭是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分水岭,是动植物区系过渡地区,也是我国11个具有全球意义的陆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陕西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孙瑞谦介绍,位于秦岭南麓的长青保护区被誉为秦岭大熊猫的“天然庇护所”,不仅有包括大熊猫在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1种,还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2种,生物多样性独特而丰富。
“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正是我们选择跟拍夏令营的主要原因。”《芝麻开门》栏目编导崔玲向记者表示,“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生态意识和科学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在当前建设生态文明的进程中,由同龄人带动同龄人认识自然、关爱自然的活动显得尤为可贵,正所谓寓德于教,寓教于乐。”
7月28日,在长青保护区杨家沟保护站学习林业技能的“金丝猴”组队员为比赛手工锯木的速度,还评选出了“无敌锯王”。快乐过后,来自北京二中的高一学生李宗瀚面对一段枯树的年轮感慨道,“一棵生长了18年的树,仅用了4分30秒就倒在了钢锯下,可想而知,良好生态的保护需要我们付出怎样的努力”。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虎岐表示,“现在知识传播的速度更快了,可对事物的直观感觉却少了,导致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变差了,甚至成为考试的机器。参加夏令营,他们可以亲近自然、释放天性,在对大自然的理性认识中增加感性认识,使自己的知识体系更完善,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
勤于思考,培养科研能力
“大家仔细观察这棵树的年轮,看看能发现什么问题?”7月27日,“朱鹮”组的指导老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朱仁斌蹲在一段已经打磨光滑的落叶松树段前,引导队员们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老师,年轮有粗有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年轮一边梳一边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围了一圈的队员们经过仔细观察,争先恐后地问道。
“粗宽的年轮说明当年降水丰富,细窄的说明降水较少;稀疏的是南边向阳的,密集的是北边背光的。”朱仁斌解释道,“年轮不仅能说明树木本身的年龄,能说明每年的降水量和温度变化,甚至还记录了森林大火、早期霜冻以及从周围环境中吸取的化学成分,它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与观察树木年轮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观鸟。夏令营指导老师、长青保护区鸟类专家胡万新表示,观鸟最大的意义在于在观鸟过程中完成的观鸟记录可为鸟类学基础研究提供必要的数据,起到科学家眼线的作用。
为详细记录朱鹮在陕西省洋县华阳镇中学附近的栖息数量,7月28日5时30分,“熊猫”组队员在胡万新的带领下出发观察朱鹮离巢。一路上,他多次叮嘱队员们要详细记录时间、地点、数量等观察朱鹮产生的数据。
“在这儿,夜栖的朱鹮种群超过了50只,而且它们正在沿着水系扩大种群。”胡万新的嘴角挂着保护区职工招牌式的自豪,“有这么好的生态环境,再过几年,湖北丹江口一代也会有朱鹮分布。”
“朱鹮、白鹡鸰、黄臀鹎、黑冠卷隼、棕背柏劳……”至19时30分朱鹮归巢后,“熊猫”组队员们一天的活动宣告结束,他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着一天内看到的近30种鸟类的名称。
“敏于观察、勤于思考、善于分析是良好科研素质必须具备的基础。”《少年科学画报》副主编孙锴表示,观察是自我的过程,记录是传播的过程,有了准确的数据,才能进行详细的分析,数据越多,分析越准确,“这是一种科学逻辑”。
“比如首都师范大学附属育新学校初三学生高贤达,不张扬、思想活跃、科研意识强等特点,正是一名科研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孙锴补充道。
7月27日晚,孙锴带着同学们在灯光下认识昆虫时,给了高贤达一只蝉,告诉她可以观察“金蝉脱壳”的全过程。令他没想到的时,高贤达在自己观察的同时,用相机做了完整记录,并将这1小时50分钟的视频分享给了大家。
精诚协作,彰显团队精神
“乔木样方内第二株树胸径22.96厘米,树高19.6米。”“灌木样方内分别有桑树、悬钩子、野蔷薇3种植物。”“草本样方内植物较多,有绞股蓝、透骨草、四叶葎……麦冬共14种。”7月27日清晨,“朱鹮”组队员们在满是露水的林间,分工明确,记录、测量有条不紊。
“人工林每生产1立方米木材,可吸收1.83吨二氧化碳,样方内乔木的材积量为2.09立方米,吸收二氧化碳应该是3.82吨。”数据汇总后,北京二中初三学生苏星熠快速计算着样方内乔木的固碳量。
“只有精诚协作,才能得到准确的数据。”“朱鹮”组指导老师——长青保护区石塔河保护站技术员周勇说,“在科研活动中,团队合作尤为重要,它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所有资源和才智。”
“团队协作不只体现在科研活动中,自己动手做饭时也很重要。”秦向华笑着说,“为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尽管每组均配备了两名指导老师、一名安全引导员和一名后勤协调员,保障他们学习、交通、饮食安全,但活动中仍专门安排了一次让他们自己做饭的经历。”
“你们自由组合,自由分工,洗、切、炒都自己来,把菜名告诉我就得,我只是场外指导。”“朱鹮”组带队老师——北京二中课外指导老师李惠兰话音刚落,队员们就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能寻找搭档。不到2分钟,尖椒土豆片、鸡蛋炒黄瓜、肉炒豇豆、肉末豆腐等8菜1汤的名单就出来了。
“课外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科学判断、动手操作、团队协作等能力,更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品质。”李惠兰带的课外活动团队经常斩获国内外相关活动的大奖,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颇有心得,“同时,也让孩子们在与别人的对比中,知道自己的软肋,知道自己该怎样努力,进而促进学习进步。”
“人生经历不同,学习感受则不同。”秦向华分析了来自贫困地区的中学生和来自北京的中学生在参加活动时的状态,他说,“对于农村孩子们而言,他们获得更多的是视野的开拓;对于北京的孩子们而言,他们获得更多的则是走近自然、触摸自然的经历。”
“开拓了视野,结交了朋友,学习了技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加哈乌拉斯台中心校初三学生交塔依•艾力说,回到学校后,要给同学们讲“外面的世界”。
“领略了大自然的神秘,学会了独立生活的本领。”北京二中初三学生黄烁说,“活动给我们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平台,磨练了我们的意志,完成了人生的又一次升华。”
森林是精神家园的建设者,是精神服务的提供者,也是人类文化产生的发源地,“金丝猴”组带队老师、北京二中生物老师胡宝刚说,希望孩子们能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汲取更多的“养分”,能够“关注个性、包容个性、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