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绿色时报】科普应该怎样做 ——中国林学会邀专家指点科普方略

本文发布于:
2014-06-12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阅读9119
推荐1
评论0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的地位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传播生态文明理念成为当前林业科普的首要任务。然而,科普是什么?怎样才能做好林业科普?成为科普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5月26日至27日,全国林业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在江西南昌举行。会议主办方中国林学会特邀中国著名科普专家为与会者指点迷津,用生动有趣的科普故事,有理有据的活动案例回答了科普人长期不解而又非常关心的问题,使50多位与会者深感受益匪浅、不虚此行。

科普创作

没有枯燥的科学 只有乏味的叙述

“当天气女王陛下没好气儿的时候,可真叫人们为难。她派遣热风去烧焦正在生长着的麦穗,她命令寒霜去摧残园里的果实。她号令大风雪阻碍铁路交通,又叫冰块挡住轮船的去路。每年春天,她在陆地上做她自己认为必要的旅行。她像一个征服者,在整个国土上征收着贡物……”这是科普作家伊林关于天气对人类影响的一段精彩描述。他将抽象的科学符号化身为传神的拟人形象,以诗意而又充满想象力的优美语言,进行富有韵律感地表达,相信每一个读到的人,即使是小朋友都会难以忘怀,并对其间蕴含的科学知识有了形象而深刻的认知——这便是科普作品的魅力。

那么,怎样才能创作出如此优秀的科普作品?会上,《科技日报》主任编辑、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尹传红的报告《科普创意与优秀科普作品评析》,通过大量典型案例分析,着重说明了如何开展科普作品创作和怎样培养科普作家。

尹传红将科普作品的概念简化为一句话:给外行看的是科普,给内行看的是交流。而外行与内行的接受能力显然截然不同,这时候就必须由专业的科普作家来完成转换。

据尹传红介绍,关于这种转换,因科普创作享有盛名的作家叶永烈曾有一个“变电站”的比喻。叶永烈说“科学家那里输出来的是高压电,只有经过科普作家这个变电站降低了电压,电才能够进入千家万户。”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说明了科普作家“简单明白地讲述复杂现象和深奥事物”的特殊作用,更印证了科普作家群体所追求的信条——“没有枯燥的科学,只有乏味的叙述”,强调了科普作品“通俗性、趣味性”的基本要求。

伊林、阿西莫夫、费曼……尹传红陆续介绍了多位世界著名科普作家的经典之作,展示了科普作家如何将深奥的科学知识讲述得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技巧。与会者不约而同地感叹:“如果我们小时候读的科学课本能写得像阿西莫夫的文章一样,今天或许就不会有‘科学盲’或‘科技恐惧症’的问题了,伪科学也没有活动的空间了。”

科普工作意义重大,然而要做好并不容易。作者既要深刻领悟自己所表述的内容,又要考虑读者的接受心理,表述方式既要准确透彻,又要生动活泼,文笔流畅,对作者的要求相当高。但对精于本行、富有经验的科学家来说,只要把自己对古今科研事例的体会,包括自身科研经历的体验,梳理一下表达出来,就是对科学思想和科研方法的很好的普及。那么科研人员做科普会不会影响他们的科研工作呢?尹传红认为不但不会,反而两者会相互促进。他列举专家陈念贻的事例加以说明:陈念贻曾研究计算机化学模式识别调优法,在通过鉴定之前,就以写“自传”方式撰写科普文章,宣传其科研成果。在科技部“科技计划科普化示范项目”支持下,处于国际基因科学研究一线的科学家与优秀科普作家强强组合,通力合作,打造出前沿科技的科普精品。这样的组合,同时保证了科学性、前沿性和思想性、可读性,成为非常成功的案例。而科学家的科普创作反过来给他们的科研工作带来帮助的例子也不鲜见。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景中就曾坦言,科普工作促使他对相关科学内容作了更多的思考。随着科普创作实践的不断深入、丰富,他对科研工作也有了更充分的理解,更开阔的思路,两者形成了一种良性的循环互动。

科普活动

既要有理 更要有趣

如果说科普作品通过生动、有趣的文字,对读者进行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科学知识的浸润,那么科普活动带给人们的影响则显然更为直接和深刻。

中国科协科普工作专门委员会委员、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原中国科协青少年活动中心副主任牛灵江在会上作了题为《学会科普活动的策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报告。她提出,科技普及和传播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科普活动是非正规教育的重要形式,既是国家需要,也是公众需求。和正规教育相比,科普具有丰富的资源、灵活自由的设计、多样的表现形式和手段、个性化的参与方式、多方参与组织工作等优势。

对于大家最为关心的科普活动的策划问题,牛灵江凭借30多年从事科普活动组织、策划、实施的丰富经验,进行了细致地阐述。她认为,科普活动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有具体的实施策略和程序,特别是要遵循科学性、教育性、主体性、创新性、安全性和寓教于乐原则。每个层面都要有相关策略予以体现,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

牛灵江列举了上海植物园品牌活动“暗访夜精灵”的成功案例。这个活动就地取材,充分利用了植物园的自然环境和动植物资源,并找到了“夜间”这一独特视角。在活动引导方面,注重“自然导赏员”的学习和培训,除了关注少年儿童知识的获得外,更贯穿了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的态度,这都促使该项活动具有趣味和特色,取得了很好的科普效果。

通过鲜活的案例,牛灵江概括出科普活动的一般流程,并对组织活动的相关内容、需要具备的知识及活动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做了详细地介绍。“每个活动都必须回答:做什么?为什么?为谁做和谁来做?何时做?在哪做?怎么做?这几个问题。”她总结道。

来自南京中山植物园的专家李梅与大家分享了组织科普活动的成功经验。重阳节“寿”类植物展、七夕节趣味植物展、生物多样性日“保护植物多样性,绿色环保行动”、“我眼中的南京中山植物园”摄影比赛、蛇植物展、野菜展、小记者走进植物园……一年中众多的节假日、纪念日,中山植物园都会特别策划不同主题、新奇有趣的科普活动,引导游人领略和享受植物科学的精彩与魅力,深受市民欢迎。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植物王国之旅科技夏令营”活动,已成为中山植物园的品牌活动,并于2013年荣获第四届梁希科普奖科普活动类奖。制作蜡叶标本、观察植物克隆、欣赏微观的植物世界、诱捕昆虫与观察蝉的羽化、采茶与制茶、小小园艺师……丰富多彩的活动设计让每年大批孩子成为夏令营的忠实“粉丝”,与《扬子晚报》等重要媒体的强势合作也使活动获得了与日俱增的社会影响力。

两天的会议转瞬即逝,与会代表为科普专家生动的示例、精彩的讲演所折服,他们评价报告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既面对现实,又有超前意识。通过听专家报告,与会者纷纷表示,对做科普工作理清了思路,开阔了眼界,开始懂得了如何创作科普作品,怎样组织科普活动,把模糊的概念清晰化,把杂乱的事情条理化。对做好科普工作,坚定了信心,增强了能力,希望有更多机会聆听科普专家的报告。

会后,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沈贵向《中国绿色时报》记者表示,科普需要资源整合,科普也需要“千军万马”。为了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提高全民生态意识,中国林学会不仅自身做科普,而且将带动大家做科普。学会举办此次会议就是为了告诉大家怎样做科普、如何做好科普,着力增强科普工作者的科普能力,未来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