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林学会到榆林开展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实践创新联合调研

本文发布于:
2020-07-30
来源:
咨询部
阅读10340
推荐1
评论0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央和国务院“重在保护,要在治理”的要求,围绕黄河几字湾流域生态保护和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等课题,716日至19日,中国林学会、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中国人才科学研究院组织有关专家赴陕西省榆林市开展了陕北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实践创新调研。中央国家机关工委原副书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存根,中国生态文明促进会驻会副会长王春益研究员、中国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幸良研究员、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西安代表处主任、陕西省原环境保护厅厅长何发理等参加了调研。

调研座谈会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生态系统脆弱,干旱少雨,植被稀少,过去一度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这里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是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同时,是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区域以及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生态脆弱和资源富集矛盾并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艰巨。调研组一行在榆阳区实地参观了绕城快速干道绿化工程和小纪汗林场昌汗界工区3万亩人工林。考察了金鸡滩煤矿采空塌陷区生态恢复项目和生态稻田。在神木市,调研组参观了中国生态文明奖获得者、神木市生态协会会长张应龙坚持17年累计种植40多万亩人工林的治沙造林基地。据了解,近年来神木市每年投入5亿元以上用于治沙造林和植被修复,造林面积达350万亩。在考察榆林南部山区治土造林工程时,市林业局的同志介绍,近年来,榆林市每年造林投入大约在20多亿以上,目前全市有160万亩樟子松林,在全国人工林中是最大的一块。调研组还深入大柳塔大矿坑,查看了采空塌陷区和自燃火烧区矿山地质地貌与治理恢复情况。在府谷县,调研组考察了沿黄土石山区、采矿区生态环境治理等情况。通过深入植树造林一线和矿区修复工程现场,调研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情况和典型实践案例。

调研神木市大柏堡规模化林场

调研矿区生态修复

调研黄河沿岸生态治理

榆林市委市政府对这次调研高度重视,安排调研组与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区县领导等代表举行了专门座谈和个别交流。陕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榆林市委书记戴征社在交流时谈到,榆林市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以及今年在陕西视察调研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新路子。他说,榆林自然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沙漠化和缺水是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几十年来,榆林人民艰苦奋斗,锲而不舍,治沙治土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榆林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路径,提出并实施了“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战略,使榆林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度跃升。据第五次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榆林市沙化土地治理率93.24%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9%提高到34.8%,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转变。

调研组认为,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和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遵循“两山”理念,在城市现代化、产业生态化、乡村美丽化等方面先行先试,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走出一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培育了一种艰苦奋斗的“榆林精神”,再造了毛乌素沙漠中的一片绿洲,锻造了一支治沙造林的生态文明建设队伍。同时,榆林生态本底脆弱,提质增效难度大,生态环境修复技术要求高,产业结构调整、绿色转型、培育新动能新业态需要创新驱动和高新技术人才。调研组建议,榆林市要进一步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切实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不断提高榆林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论证,建立完善榆林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的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研究完善细化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北治沙、南治土、全域治水”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研究完善实施“山水林田坝草沙”的综合治理举措;进一步深入研究、科学论证榆林未来实现绿色发展的整体战略和长远规划,坚持生态立市、农牧稳市、开放兴市、工业强市。调研组提出,建议将榆林治沙和植被恢复建设列入国家“重要生态系统重大生态建设工程规划”,并作为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