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人才举荐

李俊清

北京林业大学

姓名: 李俊清 学历: 研究生
性别: 学位: 博士
出生年月: 1957.11.12 专业专长: 森林生态
籍贯: 吉林 工作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党派: 中共、九三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名族: 汉族 单位性质: 高等院校
是否中国科协所属全国学会会员:
学习经历
  • 1978.03~1982.01 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学士
  • 1983.09~1988.12 东北林业大学 生态学 博士(在职)
从事科技工作经历
  • 1982.01~1991.08 东北林业大学 助教、讲师
  • 1991.09~1992.12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 博士后工作
  • 1993.01~1995.12 北京林业大学 博士后、副教授
  • 1996.01~至今 北京林业大学 教授
重要学术任(兼)职
  • 2014至今 中国生态修复学会 理事
  • 2013至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副主编
  • 2004-2014 国家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专家委员会 委员
  • 2000-2015 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 委员
  • 1999-2007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 理事
地市级及以上科技奖项情况
  • 2015年 “大熊猫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1年 “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技术研究与示范”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10年 “我国北方几种典型退化森林的恢复技术研究与示范” 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2009年 “珙桐引种栽培和异地保护技术”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2008年 “北京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 2007年 “格式栲种群动态和保护研究” 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 2000年 “北京市喇叭沟门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 1997年 “红松林更新和演替研究” 国家教委自然科学奖三等奖
  • 1994年 “森林生态系统长期定位研究” 林业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主要科技城就和贡献

大学毕业之初,研究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的红松林和落叶松林的更新演替,之后研究华北地区杨槐混交林和自然保护区建设,新疆和内蒙荒漠地区的胡杨林,西南地区亚高山针叶林,西藏高山栎林,海南岛的热带雨林和红树林,揭示森林退化和恢复机制,解决珍稀濒危动物和植物的保护重建难题。

工作至今34个年头,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水专项”、重点公益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国际热带木材组织(ITTO)等国内国际项目20多项。培养了30多名硕士和博士,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主持完成林业行业标准6项。

通过上述研究,揭示了我国北方森林退化机理,提出了森林群落世代更替和种群数量周期波动理论,探明了北方湿润、干旱和半干旱区森林砍伐、水资源减少和生态破坏导致红松林更新受阻、胡杨繁殖失败和落叶阔叶林生态关键种丧失的退化机制。

提出东北红松阔叶林人工促进恢复的"三段法"经营技术,破解了红松林更新生长过程缓慢和成活率低,导致更新失败的难题,缩短森林培育期30-40年。构建西北荒漠植被修复技术体系,解决了干旱区植被修复和飞播造林技术关键。采用"二选三采四处理"多垄棚保墒育苗技术,解决了荒漠植物有性繁殖的难题,采取引水灌溉、开沟断根、围栏封育措施,在逆境下迅速更新复壮。创建北京区域自然保护体系构建技术,确定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优选生态重建树种,建立"三区二带"新型保护格局,形成完整的多层次保护体系,建立起物种交流通道,有效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研究珙桐濒危机制和“毛种露天低温催芽法”,突破种子不透气不透水不发芽难题,成功地把西南山地珙桐引种到山东。研究三峡库区经济林高校培育技术,为库区移民成功和生产生活提供技术支撑,研究中国自然保护区格局和保护体系,为构建高效完备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提供依据。

开展了大熊猫核心栖息地-廊道识别与保护网络构建、栖息地立体监测与评价、森林植被恢复与保障等技术研究。研发出大熊猫栖息地无人机飞播造林技术、主食竹更新技术,恢复了退化的森林和主食竹复层人工林生态系统,保证了竹苗成活率80%以上,森林提前5-8年郁闭,修复了大熊猫栖息地关键绿色走廊通道植被1000 km2,栖息地破碎化程度下降了15%。抑制了栖息地的进一步退化和破碎化,促进了大熊猫隔离小种群的迁移复壮,有效扭转了大熊猫衰亡和濒于灭绝的局面。有效解决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工作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主要事迹

李俊清82年毕业留校任教,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投身于国家改革开放,科技创新和林业生态建设中,坚定地忠诚于党中央各项方针政策,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和实践,致力于自然保护特色学科建设和生态学与林学的一级学科改革提升。从1997年开始,主持筹建林业院校最早的环境类专业,首开环境学导论、环境保护概论、保护生物学和生态旅游学等新课;2000年进一步筹建自然保护区学科和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为我国林业由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和学科体系。

出版了与环境保护相关的5部教材和7部专著,为本科生采用国外原版教材授课,在全国林业院校率先双语教学,为研究生开设高水平全英文核心课程。坚持到原始林区带学生实习,出色完成各项教学科研工作,多年连续被评为优秀教师。作为学术带头人,积极进行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建设,开拓自然保护、恢复生态和分子生态研究方向,完善了生态学一级学科体系。

参与国务院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调研工作,为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提供咨询,参与中国工程院等组织的浙江沿海和北部湾经济开发与生态保育研究,提出的“保护与开发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保留30%原生地和自然海岸生态红线”等被采纳,参与中国科协组织的科技下乡活动,为赣州市700多名干部职工讲授“生态文明建设”。兼任北京市政协常委,积极参政议政,参加北京市政协以及全国政协罗富和副主席组织的“大敦煌”调研工作。根据调研成果形成10多项政协提案,6年来获得3个北京市政协的优秀提案,尤其是2015年“关于做好2022年冬奥会申办工作”的提案,为有效保护松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得到了北京市政协主席、奥组委和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工作中凡事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任劳任怨、鞠躬尽瘁。1997年被评为国家林业局跨世纪优秀人才,200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学名师”,2005年被北京市总工会评为教育创新标兵。带动了生态学科于2011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先锋号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为北京林业大学优秀教研室。2012年获“北京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并获的“教育部宝钢教师奖”。

代表性论文专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