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工作报告

时间:2014-02-25 14:08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中国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理事长 江泽慧
(2014年1月16日)

各位代表:
      我受中国林学会第十届理事会的委托,向大会报告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情况,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第十届理事会期间学会主要工作
      第十届理事会的11年,是国家科技发展和林业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11年。11年来,学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现代林业建设为宗旨,以推进林业科技创新与进步为目标,着力抓好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科技咨询、科技奖励、科技培训、期刊编辑等工作,不断加强学会各级组织及自身建设,大力推进学会事业发展。先后获得“全国林业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学会”等荣誉。2010-2013年连续 4次被中国科协授予“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集体”。2011年获中国科协“全国农村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会主办期刊《林业科学》2003年荣获国家期刊奖,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2-2012年8次评被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2009年荣获“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2012年入选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2010-2012年连续3年在国内1946种核心科技期刊中位居前10位。2009年在国家科技奖励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考评中,学会设立的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在100多个考评奖项中荣获优秀。在中国科协2011年组织的全国学会优秀调研报告评选中,学会提交调研报告分获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11年来,学会在搭建交流平台、启迪创新思维、传播生态理念、提高科学素质、促进产学研结合等许多方面充分发挥了独特优势和作用,为促进林业科技发展和现代林业建设,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努力加强学术建设,充分发挥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作用,为推动林业科技创新发挥积极作用。
      学会紧紧围绕现代林业建设重点问题确定学术交流主题,学术活动质量和成效显著提升。学会与二级分支机构合理分工,团结协作。学会主要抓综合性、多学科的学术交流活动,各分支机构主要发挥专业特长,围绕促进本学科的发展来开展交流。11年来,中国林学会及分支机构共组织举办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553次,参会代表75815人次,交流论文32109篇,学术活动质量和成效显著提高,有力促进了林业科技创新。
      1.创办林业学术综合交流平台——中国林业学术大会
      为搭建林业学术综合交流平台,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培植学术活动精品,打造学会活动品牌,学会创办了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并分别于2005年、2009年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会议规模、层次、征集论文数量、产生的社会影响在我国林业史上是重大突破。第三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原定于2013年9月举办,根据中央有关精神,学会调整了举办方式,各分会场由分会场主办单位根据情况自行举办,主会场改在今天上午举行。中国林业学术大会的举办是对我国林业科学技术发展的检阅,是对林业科技发展前景的展望,也对各省林业学术建设起到了积极带动作用。学会连续多年承办中国科协年会林业分会场,并连年被评为优秀会场,还定期召开现代林业高层论坛,年度全国桉树论坛与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等品牌学术交流活动,搭建了综合性、高层次、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
      2.定期举办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交流平台。学会十分重视林业青年科技人才成长,积极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形成了轮流举办青年学术年会与青年科技论坛的交流机制。本届理事会期间,举办了第六至十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举办了四届青年科技论坛,会议质量与成效显著提高,已成为林业青年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
      3.结合地方林业建设开展学术研讨。与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联合举办了森林重庆论坛、森林福建论坛、江西林业院士行等活动,对促进地方林业科技发展及林业建设发挥了推动作用。
      4.大力开展专题学术交流,促进了学科发展。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围绕现代林业建设新形势与新任务,紧贴学科建设需求,积极开展专题学术研讨,每年举办森林培育、生物质材料、林木遗传育种、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经营、森林保护、树木学、林业机械、森林防火、森林生态等专题学术研讨会数十项,交流研究成果,研讨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学科发展。
      5.定期组织开展林业学科发展研究,为有关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学会定期组织专家对林学重点学科发展现状、趋势、存在问题、发展战略与重点研究领域开展研究,编写完成了2002-2012年度林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为国家有关部门及时了解掌握林业学科发展状况,作出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受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委托,组织《林学名词》第二版的修订,召开相应学科专家座谈会,组织专家编写,完成第二版征求意见稿。
      (二)大力普及林业科学知识,充分发挥科普主力军作用,着力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和公众生态文明意识。
      学会以青少年和林业从业人员为重点对象,以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和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为目标,以林业科普“六进”(进村屯、进社区、进学校、进机关、进工厂、进军营)活动为抓手,以科普服务林改、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为重点,积极拓宽科普领域,注重科普实效,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普活动,科普工作取得了突出成效,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现代林业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2002年至2013年共举办科普讲座548次,受众人数68573次;举办科普展览113次,受众人数223900余人次,举办科技下乡近800次。
      1.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林业科普“六进”(进学校、进村屯、进社区、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活动,大力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充分利用每年的植树节、科普日、防灾减灾日、科技周等节日,选择不同的主题,组织开展了“防灾减灾日”、“倡导低碳生活,共建绿色森林” 、“追求绿色时尚,走向绿色文明”、 “健康森林、健康人生” 、“森林为民”、“舌尖上的植物园——植物饮食文化”、“森林大讲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普宣传活动,普及林业和生态知识,传播绿色低碳生态文明理念,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2008年在北京举办的“生态科普与森林碳汇”公交宣传活动,历时三个月,每天受众达100万人次。举办了两届大学生生态科普创意大赛,编辑出版了《大学生生态科普创意大赛优秀作品集》。坚持每年都举办青少年林学夏令营活动,培养青少年生态文明意识。创办了“森林大讲堂”,分别组织专家走进北京林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联想集团、诺基亚集团举办科普报告会,向广大师生、媒体记者、企业员工普及林业知识,宣传生态文明理念。
      2.探索实施了科普服务林改试点行动,为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提供技术服务。为积极探索学会服务林改的有效形式和途径,学会组织开展了科普服务林改试点活动。在辽宁宽甸、浙江龙泉、陕西蓝田建立了示范点,组建了“林改科普服务站”和各种类型的林改科普服务队,选建了“示范村”、“示范户”、“示范林”和“示范企业”,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林改科普服务队,开展实用技术培训、送科技下乡、科技咨询服务、举办技能比赛、发放科普资料等活动,培养农民科技带头人,提高林农科学素质和林业生产技能,建立并推广主导产业示范样板,为林权制度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并先后多次深入浙江龙泉、陕西蓝田、辽宁宽甸3个试点县(市)开展科普服务林改效果实地调研,总结经验,指导工作,稳步推进科普服务林改试点行动。
      3.推进科普基地建设,整合林业科普资源,壮大林业科普力量。为了充分利用现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植物园等场所开展宣传教育的有利条件,学会通过制定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创建与管理办法》、《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建设标准》,于2004年启动全国林业科普基地的评选活动,先后通过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评选、召开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座谈会、全国林业科普工作经验交流会,举办了“全国科普日—走进林业科普基地”活动,交流科普工作经验,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有效的整合了科普资源、增强了科普能力。截至目前,由中国林学会命名的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达66家。由中国林学会推荐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达14家。全国林业科普基地已经成为对外宣传林业成就的重要窗口、培养公众生态文明意识的重要阵地。2012年学会牵头起草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评选规范》,为林业科普基地标准化建设打下了基础。形成了《全国林业科普基地规范》(报批稿)。
      4. 开展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研究,主持起草《全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受国家林业局委托,学会牵头开展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系统研究,组织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现状调查,撰写了《提高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系统研究研究报告》。展示了公民科学素质的内涵与结构,分析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为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课题已经国家林业局科技司2006年组织通过验收。主持起草《全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系统提出了提高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的指导方针、基本原则、建设目标和应采取的“四大”行动、开展的“三大”工程,以及保障条件。国家林业局2006年9月正式颁发了该《纲要》,这标志着我国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在全国各行业属于第一家。《纲要》的颁发得到了中国科协和国家林业局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5.推动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启动了科普资源共享共建工作,制定了《林业科普资源共建共享项目实施方案(2011-2015)》,组织河北等四省林学会开展了核桃、板栗等科普资源共建共享工作。组织编撰了《中国名树名花名鸟》、《基层林业话生态》、《公众生态文明行为手册》等科普图书和《防沙治沙实用技术》、《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科普知识》、《保护生态环境 倡导绿色行动》、《森林防火知识》、《提高林农科学素质》、《森林作用与环境保护》等科普知识挂图。
      6.科技培训工作有序开展,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技术推广。根据林业建设需要,学会每年选择不同的主题,举办2-3个实用技术培训班。曾组织举办了油茶高新品种选育与规模化扩繁技术、核桃高效栽培技术、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技术、森林经营、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林业重点工程与新农村建设,以及竹子、森林昆虫、林业气象、森林防火、经济林等,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学会及分支机构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38从,培训相关人员35834人才。学会还承担了人事部“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面对林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开展技术培训6期,培训林业专业技术人员2000多人。
      (三)积极发挥学会智库作用,为科学决策建言献策。
      学会将强化学会智库功能、发挥建言献策作用作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决策咨询工作新路子,拓宽决策咨询新领域,紧紧围绕林业热点、难点问题积极组织科技工作者开展跨学科的战略研究和科学考察,及时提出有针对性的决策建议,为政府和部门科学决策建言献策。据统计,11年来学会提供决策咨询 894次,反映科技工作者建议275条。
      1.针对突发事件及时组织专家研讨、调研,提出对策建议,供决策参考。2008年“5.12”地震发生后,学会及时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向中央有关部门提交了《关于重视和加强林业及生态恢复重建的建议》,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为推动我国生态重建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同年雨雪冰冻灾害发生后,学会在主办期刊《林业科学》上适时推出了“关注雨雪冰冻灾害对我国林业的影响专家笔谈”,出版了《雨雪冰冻灾害对林业的影响及灾后重建专刊》,为减轻灾害影响及灾后重建提供参考。
      2.针对一些重要问题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专家考察和专题研究,撰写考察报告,提出专家建议。先后组织开展了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木本粮油产业发展、木材安全问题、湿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有害生物防控、森林经营与森林质量、林改后集体林经营现状、增收潜力及政策需求、古树名木保护等专家考察和调研,撰写了调研报告,提出了《关于加强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三期工程建设的建议》等专家建议。组织专家完成了《年度全国主要林业有害生物成灾情况及次年发生趋势与防控对策建议》、《年度生物灾害状况和次年预防与控制生物灾害的报告》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专题报告,报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3.结合学术交流开展专题研讨提出专家建议。为提高决策咨询的质量和水平,学会积极推进学术交流、工作研讨、建言献策一体化模式,提出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专家建议,其中很多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学会结合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就提出了《关于切实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建议》等18份专家建议。结合专题学术交流活动提出《关于将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纳入到国家木材保障体系的提案》、《关于切实加强森林经营工作的建议》、《关于加快林业生物防治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关于加强桉树产业发展的建议》、《尽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基层服务保障体系建议》、《建立害虫防治补偿机制建议》、《关于应用美国白蛾病毒杀虫剂的建议》等专家建议。如《关于将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纳入到国家木材保障体系的提案》转交全国政协,形成了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第4615号提案。《关于加强我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建议》、《关于加大生物质材料产业发展力度的建议》、《关于加快杜仲天然橡胶产业发展的建议》、《迅速遏制'植物杀手’薇甘菊刻不容缓”》等建议得到中央有关部门及上级单位的重要批示。
      (四)认真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努力提升学会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1.创办“森林科学论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为推动国际学术交流,学会创办了“森林科学论坛”。论坛聚焦全球林业科技人员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开展研讨,每两年举办一次。2010年和2012年分别举办了森林应对自然灾害、森林可持续经营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展示与森林有关的最新研究动态,分享研发成果,寻求合作、互利共赢。
      2.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加强了与境外国际组织的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第23届国际杨树大会,与日本、韩国林学会联合举办了“森林在乡村发展和环境可持续中的作用国际研讨会”,承办了科技部与天津市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2011国际生物经济大会”的“生物资源与生物多样性分会场”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提升了学会国际地位和影响。
      3.积极申请加入国际组织。作为我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林业学术团体应该在国际林业民间组织中占有一席之地,应该在国际林业组织中发挥应有作用。为此,中国林学会积极与国际林学会联盟及相关组织进行联络,探讨加入国际林学会联盟事宜。由于国际林学会联盟近年来已没有任何活动,加入该组织一事只能暂缓。经努力,学会于2010年已正式成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团体会员。作为国际杨树委员会的重要成员之一,由学会推荐的专家连续担任国际杨树委员会执委。自2010年来,学会与国际林联官员频繁接触,并正报请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争取在下一届理事会领导下成功加入国际林联,使中国林学会在国际林联大家庭中发挥独特作用。
      4.加强国际交流与互访。组团参加了国际林联大会等重要国际会议,派团考察访问了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等国林业组织,接待了国际林联等国际组织及奥地利、美国等国家的外宾来访,据统计,11年来,学会及分支机构共接待国外及港澳台来访团组约390个,接待人数1380余人次,派出团组约160个,派出人数900余人次。
      (五)坚持质量第一,不断提高学术期刊办刊水平
      学会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严格加强期刊质量管理,期刊质量稳步提升。学会主办期刊《林业科学》国内外公开发行,对外发行、交换到4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国内外几十家检索系统和数据库收录,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呈稳步增长的趋势,总被引频次始终居于林业类科技期刊之首。连续7年被列为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项目工程,并被列为精品科技期刊培育计划中期刊学术质量提升项目。为缩短论文发表时滞,《林业科学》进行了2 次扩容,并在 2006年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实现了办刊历史上的重大突破;开发并使用了网上采编系统,实现在线投稿、查阅和网上办公,提高了办刊现代化水平,提高了工作效率。启用了采编系统短信平台,加强了作者、编辑、读者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期刊档案资料数字化,实现了过刊和现刊上网,方便了读者查询阅读。聘请了国际编委,扩大了国际影响。自2008年开设了“植物新品种与良种栏目”,不定期刊发植物新品种与良种以来,截至2013年共刊发约120种植物新品种与良种。编制完成了《林业科技期刊编排规范》,该规范于2012年7月1日由国家林业局颁布实施,这是我国林业科技期刊的第一个行业性规范;定期召开全国林业科技期刊发展研讨会、《林业科学》主编座谈会、读者座谈会,交流工作经验,研究科技期刊发展有关问题。分支机构编辑出版的《桉树科技》、《中国银杏》、《树木学通讯》、《林产化学化工》、《竹子研究汇刊》、《森林工程》、《中国城市林业》、《林业资源管理》、等期刊,也为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展示科研成果、促进科技创新发挥了积极作用。
      (六)创建“梁希科技教育基金”,设立梁希科学技术奖,有序开展科技奖励。
      为弥补国家取消部门科技进步奖后林业部门科技奖励的缺失,在有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学会于2003年12月正式成立梁希科技教育基金,截至目前已筹集资金900多万元。2004年经由国家科技部登记注册,设立了梁希科学技术奖,分设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梁希科普奖、梁希优秀学子奖、梁希青年论文奖4个奖项。至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已评选5届,“梁希科普奖”评选4届,“梁希优秀学子奖”评选3届,“梁希优秀论文奖”评选4届。组织开展了5届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的评选,由中国林学会推荐被中国科协评为中国青年科技奖8人,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11人。11年来,学会累计奖励优秀个人11822人、项目(建议、活动、作品)278项,论文437篇、集体68家。通过上述奖励表彰,调动了广大会员和林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增强了学会的凝聚力、吸引力。
      (七)积极搭建产学研交流平台,有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林业产业发展。
      学会积极搭建产学研综合交流平台,促进林业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升级,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一是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杨树节暨杨树产业博览会,举办了2届中国银杏节、1届中国杨梅节,通过成果展览、文化展示、高层论坛、经贸洽谈等形式,全面展示杨树、银杏等产业取得的科研先进成果,深入交流产业发展先进经验,为科研单位、相关企业及地方政府交流合作搭建了平台。二是定期举办全国桉树论坛、中国竹业学术大会及木材工业、林产化工研讨会等活动,搭建了桉树、竹子、木材工业、林产化工等重点领域产学研交流平台,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三是积极推行学术交流与产业发展研讨相结合模式。结合召开学术研讨会和分会年会,组织开展生物质材料、木材加工、林产化工、林业机械等领域的产学研交流活动,为促进林业产业发展发挥了推动作用。
      (八)组织开展“国树”评选活动,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
      国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公众评选国树的愿望由来已久。为了满足广大公众关心评选国树的迫切愿望,在国家林业局领导下,学会2003年3月启动国树评选活动,制定国树评选活动方案,成立国树评选活动组织机构,确定国树评选标准,提出候选树种。并于2005年 7月至8月举办了国树评选公众网上投票活动,在社会各界引起很大反响。共收到公众信函、网络投票1,789,443票。在所有信函、网络投票中银杏以遥遥领先的绝对优势位居榜首。根据投票结果,中国林学会于2005年11月将银杏作为国树的建议上报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于2005年底将此建议已上报国务院。由于多种原因,国树尚未得到确认。
      (九)大力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学会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学会坚持以会员发展与服务为基础,以分支机构规范管理为重点,以提升服务能力为宗旨,强化组织建设,推进学会事业稳步发展。一是坚持民主办会,充分发挥常务理事会的领导核心作用。每年定期召开常务理事会,总结上年度年学会工作,分析学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研究学会发展思路,安排部署下年度工作。二是定期召开全国林学会秘书长会议,统筹推进学会系统发展。三是推进分支机构健康发展,出台了《中国林学会分支机构管理办法》、《中国林学会分支机构考核评估办法》,加强了对分支机构换届改选的领导,实行了会前审批制度,并派人到会监督指导,分支机构活动更加规范。适应林业学科发展需要,经中国科协、民政部批准,申请成立了森林公园、灌木、银杏、林业科技期刊、生物质材料科学、森林食品、竹藤资源利用7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学会分会(专业委员会)总数达到36个。四是加强会员发展与服务,巩固学会发展基础。制定了《中国林学会会员优惠优先实施办法》,完善了《中国林学会会员管理条例》,开发会员管理与服务系统,会员人数稳步增长,服务会员的能力不断提高。五是深化学会管理机制改革,根据国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新形势,深化内部运行机制改革,先后提出和实施了促进横向合作、开展科技创新政策研究、建设创新研究专家团队等举措,努力拓展学会功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六是加强学会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认真贯彻落实党对社团工作的领导,扎实开展“先进性教育”、“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等,推动提高学会专兼职干部队伍建设水平,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典型。
      二、开展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学会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学会是党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是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学会必须从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将服务大局作为学会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当前,学会要自觉把学会工作放到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全局中来谋划,来思考,找准位置,集中发力,选择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来凝聚学术资源和力量,结合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相关内容来调研、立题、研讨、来组织各项活动,将学会工作重点引导到为全局服务、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上来。只有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学会工作得到党和政府的关注和支持,学会工作才能取得突出成效。
      (二)打造学会活动品牌、培植活动精品是提升学会形象和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开展学术交流、发挥学术交流对自主创新的重要作用,积极参加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学会的基本职责。但在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学术交流呈现出多元化,学会学术交流主渠道作用面临挑战。面对这种形势,学会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牢固树立质量实效第一的思想,强化学术交流活动组织管理,提高学术交流活动的整体工作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学术活动由过去的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努力搭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积极推动科学家之间的交流,推动科学家和决策者、社会公众的交流,启迪创新思维,促进自主创新,精心培植了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森林科学论坛等品牌活动,以高质量的品牌活动提高学会影响力。
      (三)坚持改革创新是推动学会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工作实践中,要推进学会事业发展,必须要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在发展理念上,大力倡导活动是学会生存、立足、发展之本的理念、服务的理念、竞争的理念、协作共赢理念、创新的理念;在工作机制和模式上,推行联合协作机制,积极探索“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模式,有效配置和集成学会组织系统内部以及外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推动学会各组织机构间的合作互利共赢。推行“大家的学会大家办”,发挥专家优势,动员和依靠全社会的资源开展活动。
      (四)坚持以会员及科技人员为本,是学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学会是科技工作者之家,是科技人才的聚集地,会员服务是学会集聚人才和培养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学会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以林业科技工作者为本,始终将服务广大会员和林业科技工作者作为学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思想上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工作上紧紧依靠专家依靠会员,充分发挥广大会员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充分考虑广大会员和林业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同时加强服务能力建设,充实丰富活动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增强学会组织的凝聚力。
      (五)找准定位和工作切入点是推进学会事业发展的关键所在。对于学会事业的发展,工作定位非常重要。定位不准,地位难稳。中国林学会依据中国科协“三服务一加强”的工作定位,同时体现行业特点,把发挥桥梁纽带、科普宣传、建言献策、交流平台四大作用,提高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和林业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促进科学民主决策,促进林业科技进步作为学会工作的主导方向。围绕这个定位寻找切入点。一是着眼于国家和部门的急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林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问题,开展工作;二是着眼于学会的长远发展,把工作着力点放在打造学会精品活动上;三是着眼于工作薄弱环节的强化,坚持统筹兼顾,整体推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等各项工作平衡发展,全面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业务建设和自身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学会的整体功能,推动学会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对新一届理事会工作的建议
      当前,学会工作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做好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色是美丽中国的主色调,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加快改革进程的冲锋号,勾画了深化各领域改革的路线图,树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为学会广大会员和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舞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国家林业局党组对全国林业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全面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紧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任务,切实担当起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大职责,这就对林业科技工作者提出了光荣的使命和要求。中央要求科协组织要积极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为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要在培养举荐优秀科技人才、促进人才强国建设方面有更大的作为;要进一步做好特色鲜明、面向基层的科普工作;要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发挥科协组织作为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桥梁纽带作用。学会是科技工作者自愿组成的科技共同体,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和谐的重要力量,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从学会未来发展的空间来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为学会服务经济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政府行政管理淡出市场,提供了各类社会组织健康发育的土壤;生态文明建设的紧迫要求,将促使学会和各类涉及生态建设类型的学术组织更加活跃。
      新一届理事会即将产生,学会事业发展即将拉开全新序幕。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对于第十一届理事会今后的工作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要紧紧围绕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这条主线开展工作,推动学会各项事业取得新发展。党的十八大全面部署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刚刚结束十八届三中全会是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又一次总部署、总动员。学会要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等中央有关精神为主线,深入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深入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新目标;深入落实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深入落实促进社会和谐对学会工作提出的新举措,在学习和贯彻落实党中央重要精神中寻找新机遇,制定新措施,谋求新发展。
      二要紧紧围绕为中心工作服务这个主题汇集资源,彰显学会功能和作用。学会工作只有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服务于现代林业发展上下功夫,才能提高学会工作的显示度,提高学会的地位。要牢固树立服务大局意识,紧密围绕局党组确定的林业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服务于林业中心工作。要将提升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发展水平,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力量,作为学会工作的主题,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整合资源,凝聚力量,从学会的工作重心,资源统筹,活动主题,活动内容,建设重点,都得到充分的体现,真正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方针落到实处。
      三是紧紧抓住政府职能转移重要机遇,着力推动学会改革创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决策。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明确提出,重点培养、优先发展科技类等社会组织,按规定需对企事业单位和个人进行水平评价的,政府部门依法制定职业标准或评价规范,由有关行业协会、学会具体认定。中国科协于2013年7月向中央领导同志提交了《关于中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若干问题的请示》,得到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批示。积极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拓展学会功能,强化学会职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是新时期新形势对学会提出的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中国林学会作为我国林业界历史最悠久、学科最齐全、会员覆盖面最广的科技类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法律资源、组织资源、专业资源、人力资源优势,应该不断强化学会功能,拓展职能,提升学会服务能力,在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增强服务能力方面走在前列,作出榜样,力争在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产学研合作平台、人才培养和科技评价等方面凸显作用。
      四是要紧紧围绕科技创新和人才强林这个着力点搭建平台,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中国林学会是林业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成长的重要依托。学会可以充分发挥历史积淀的影响力和独特优势,在加强学术交流,打造学术交流精品,推出原始创新性成果上有所作为;在强化学会智库功能,发挥学会智囊团作用,在为推动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聚集高质量的专家建议方面有所贡献;在推进林业科技期刊质量建设,培育精品科技期刊,提高期刊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进林业科技期刊国际化进程有所建树;在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完善科技资源分配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机制,营造良好科技创新氛围有所举措,在培育创新人才、科技人才举荐,优秀人才表彰奖励,为科技人才成长特别是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创造良好条件上发挥作用。
      五是要紧紧围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生态意识这个长期战略,持之以恒地耕耘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和生态意识的任务更为紧迫。要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广泛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和普及,扎实推进基本林业知识普及工作,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自觉维护青山绿水的强烈生态意识。科学普及、生态道德教育要重心下移,面向广大公众,特别是广大农村。要创新科普工作和生态道德教育工作机制,通过组织面向社会公众的科普讲座、咨询服务活动,着力搭建科技工作者与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互动平台。要吸纳社会资源,共同开展科普工作,健全科普工作激励机制,强化科技传播能力培训,建立职业化科普队伍,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为会员参与科普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和途径。要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形式,促进科技人员与群众的贴近和联系,着力搭建面向全民科普的服务平台。
      六是要紧紧围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这个重点,大力加强学会实力建设。履行好学会的各项职责任务,充分发挥学会的作用,必须增强学会的自我发展能力,工作机构的条件能力,工作运行的保障能力。要开拓创新,完善机制,创新学会发展方式,不断增强学会的活力、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创新组织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学会发展规律的组织体制和工作机制;探索建立会员发展与服务新机制、新模式;探索建立分支机构挂靠单位竞争机制和分支机构进退机制、工作评价机制。创新学会运行机制和活动方式,探索建立各级林学会之间协调沟通机制、信息交流共享机制;推行开放、联合的工作方式,倡导学会与行政部门联合、学会与科研教学单位联合、学会与相关企业联合办会的组织模式。要加强学会工作机构的能力建设,发展和壮大实力,增强为会员服务、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科技工作者的能力。要加强各级学会秘书处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廉政建设,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同志们,第十届理事会尽职尽责,光荣地完成了历史使命。我坚信新一届理事会一定能抓住新的发展机遇,团结一心,开拓进取,依法办会,科学管理,服务优质,谱写中国林学会新篇章,为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