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欧美杨扎根中国——记著名杨树专家张绮纹

时间:2004-03-08 00:00来源:中国绿色时报 作者:王建兰 点击:

      一说起杨树,凡是读过茅盾《白杨礼赞》的人会情不自禁地默诵起:“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为了能让杨树在神州大地上,处处展现它那潇洒优美的英姿,更好地造福人类,我国一代又一代的杨树研究工作者发扬杨树精神,默默无闻地辛勤耕耘着,张绮纹就是其中的一位,一位不让须眉的女科学家。

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张绮纹,林木遗传育种学家,博士生导师,中国林学会杨树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她自1963年踏入中国林科院至今,已40余年,一直致力于杨树遗传改良研究工作。长期以来,杨树作为我国最主要的短周期速生丰产工业用材林和公益生态林树种,由于品种老化,生长缓慢,病虫害严重,很不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必须研究培育出优良的品种来更新。

  在此关键时刻,面对国家的需要,张绮纹勇挑重担,马上率领科研小组开始打攻坚战。她通过反复研究对比,以一个科学家敏锐的目光相中了“黑杨”。在杨树世界中,黑杨种间或种内杂种具有较强的杂种优势,无性繁殖容易、造林成活率高、早期生长迅速等特点。遗憾的是我国十分缺少黑杨基因资源,而优秀的都是外国人培育的。她心想,外国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一定能做到,落后并不可怕,只要奋勇直追,就能赶上去。为此,张绮纹离开了温暖的家园走出了国门,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进修研究。每一次出征,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样轻松,那么惬意。为了早日把杨树的优良品种引种到我国,她十分珍惜在国外的学习时间,几乎是不分昼夜地工作着学习着,不是钻进图书馆查阅文献,就是在实验室认真做实验;不是在当地的杨树基地工作,就是广泛收集各种资料……

  她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者,1984年留学意大利。学成回国时,带回了一箱箱书籍,背回了10个杨树优良品种。为追踪科学研究前沿,1995年,张绮纹又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进修分子遗传学技术,出色地掌握了DNA提取、分子遗传标记等先进技术。面对优越的环境、丰厚的报酬和外方专家对她的一再挽留,张绮纹的回答既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我的事业在中国,祖国正需要我”。在长期的国际访问和合作中,她充分展示了我国科技工作者的风采,赢得了国际同行们的尊敬。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们每一个人都很钦佩张绮纹杰出的研究工作,她出色的工作加深了中加两国的友谊与科技合作联系。”

  经过多年的艰苦追赶,张绮纹的一些研究项目已经接近或达到了世界水平,初步实现了她当年的愿望。她首次在国内将严格、系统选育程序和多性状综合选育技术应用于黑杨派杨树遗传改良中,取得了显著选育效果。首次引进并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黑杨派无性系基因库,进行了保存和遗传评价研究。基因库规模、设计、管理已达到世界基因库建设同等水平,为我国杨树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遗传资源,已陆续应用到了我国杨树育种工作上,杨树高效育种在种质方面得到了保证。

6颗“新星”横空出世


  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一步一个脚印,张绮纹博采众长,从意大利、南斯拉夫、荷兰、美国、加拿大等17个杨树生产国引进、培育了黑杨派无性系331个。她遵循严格的科学程序,组织全国7省市13个单位,实行大协作,历经苗期试验、无性系对比试验、性状测定、区域试验。春夏秋冬15载,走过国家“七五”、“八五”、“九五”攻关历程,6个黑杨新品种——6颗“新星”终于横空出世了——欧美杨107、108、111、113、派间杂种110、美洲黑杨725六个新品种。专家们在现场给这群“新星”打分时基本上是满分——6个新品种效益明显,均达到同类研究的国际水平。

  6颗“新星”的横空出世,是张绮纹无数个日日夜夜呕心沥血而成。她在野外踏破了多少双鞋,用双脚丈量了多少土地,谁也说不清。1984年,建立了100亩黑杨派杨树无性系基因库,连续10年对库内无性系的物候、生长、生根、抗寒、材性、病虫害、抗逆性、开花生物学8个性状进行连年跟踪测定,对性状进行遗传变异规律及相关分析,获得了27个杨树优良无性系。在3个不同气候区(中温带半干旱地区、中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和北亚热带)6个试验布局设立了30个试验点,进行长期反复的试验研究。

  1997年春,张绮纹在北京昌平指导刨坑栽种了40亩107、108示范林。到2003年深秋,近40亩5年生107、108杨在无人照管的情形下,胸径大的达35.5厘米,一年竟长了7厘米。27种杨树对比林,优劣性显示更是明显,107、108杨生长旺盛,叶厚且绿,绿叶期长,高大魁梧,而生长在其身旁的对比品种,有的体态瘦柔,有的弯腰驼背。

  2001年,在河北唐山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又一片110亩的示范林诞生了,每年每亩地可产2立方米到2.5立方米的木材。基地刚建成时,周围村民抱等待观望的态度。不久,农民发现新品种杨树果然长势很好,并能很快见到经济效益,立即有了种树的热情,目前农民自发种植已达万余亩。示范林的成功获得了认可,去年秋天被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为引进国外智力成果示范推广基地。

  栽培杨树新品种蕴含着巨大的商机,不断有见识有实力的商业精英投资发展黑杨基地,南京市江蒲地区的3700亩杨树就是一名港商投资1700万元建造的。短短几年间,黑杨基地已遍布我国东部的大江南北。

  如今,108杨作为欧洲杨和美洲杨的杂交黑杨品种,是我国目前最好的杨树品种之一,适合东北南部及广大地区,被誉为绿化防风抗沙先锋品种。具有速生、抗风、耐寒、耐干旱、易于成林、材质好、无性繁殖和抗病虫害能力强等特点。年降雨量在400毫米以上地区育苗不用人工浇灌,极温零下30℃以上地区能安全越冬,纤维长度和木材密度优于过去品种,是纸浆材、板材的好原料。最近连年被列入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已通过国家林木良种认定和植物新品种权保护申请。自2000年推广种植以来,目前已覆盖北京、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等10多个省(市、区)。初步统计,108杨的人工林推广种植面积达200多万亩。

  与108杨并驾齐驱的还有107、110杨。107欧美杨,也是工业用材林及防护林建设的优良杨树新品种,目前已在黄淮以北、辽河以南广泛种植。110号,则是我国城乡街道、公路绿化的主栽品种,它在空气湿度、温度较高的地方生长很好,尤其适合我国云南、四川的西部地区。它们以其优越的特征及短期轮伐特性为我国制浆、造纸提供了可靠的纤维资源。同时也为社会及建筑业大量需求的胶合板、纤维板和细木工板等提供了廉价优良的材料。

见到杨树就好像见到了她


  杨树精神在张绮纹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而张绮纹又为杨树精神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见到杨树就好像见到了她,见到她也好像见到了杨树。为了杨树,不管是酷暑还是严寒,她一次次奔波在莽原荒野,深入农村,深入林场,做实验,推成果,搞示范,办培训班。另外,参加数不清的学术研讨、学术讲座……长期高强度的脑力和体力付出,循环往复,日复一日,使这位本来爱锻炼具有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女科学家终于病倒了,患上了过敏性结肠炎,还摘除了胆囊。然而,她不管不顾地继续穿梭于南北,总是行程匆匆,为实现自己的信念仍然执着地追求着。当关心的人提醒她,60多岁了,不要那么玩命地干了。她总是笑着说:“杨树是我的命根子,只要杨树长得好好的,我也就会好好的,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心满意足。我希望看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到处都生长着郁郁葱葱的107、108。”

  在张绮纹的日程里,几乎没有周末的闲暇,没有假期的放松。她心里装的几乎全是新品种的如何研发如何推广,常常到基地转转,看着亲手栽种即将成材的杨树,就像母亲看到自己茁壮成长的孩子,她的心里就有说不出的舒坦,脸上也会洋溢着童真般的微笑。此时不由得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诗——“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农民是大地的主人,张绮纹热爱杨树,把杨树事业和“三农”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新品种示范推广中,一心想着给农民带去看得见的利益。在农技人员讲习班上,她向林农详细介绍“种上欧美杨,等于开银行”的道理,鼓励、帮助农民通过植树造林发家致富,博得了农民的尊敬与信任。如北京通州区林业局扶贫单位——西集镇胡庄苗圃基地薛飞云代表全体
村民,在感谢信中就这样深情地写道:“尊敬的张绮纹教授,您好,辛苦了!感谢您数十年如一日,以一个科学家的执着与勤奋,研究出一系列优质欧美杂交速生杨。我们生活在京东重镇一个只有400余人的小村庄,拥有良田沃土上千亩,却没能摘掉贫穷的帽子。直到2000年初,区林业局扶植并提供107、108优质速生杨百万株帮助我们育苗。因种苗质优,市场供不应求,收入百万余元,一下子摘掉了贫穷帽子,破天荒全村男女老少都上了医疗保险……”农民用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她的感激,她亦为自己能给农民兄弟带去收益感到无比欣慰。

  张绮纹一生的执着和付出,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她以出国留学高级访问学者的身份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七五”科技攻关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和原林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九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计划获科技部等四部委颁发的优秀科技成果奖和中国林学会学术奖“梁希奖”。她,早在1993年被批准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得“全国林业科技先进工作者”称号,受到国家林业局的表彰。

  这些年来,张绮纹相继在国内外一级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3部、编著4部;培养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均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骨干作用。从事任何科学研究,有成功,也有失败。而从事树木的育种研究似乎要更难,一个人有几个十年?一棵树长成要多少年?要出成果太不容易了,没有毕生的精力,没有超凡的毅力,没有过人的勤奋,简直是不可想像的,何况张绮纹培育出的又何止一个优良品种!但她谦虚而客观地说:“算我走运,坚持一辈子终于有了能交差的,但许多人坚守一辈子却默默无闻,所获不多。”风雨兼程四十载,已育黑杨到白头的她反复表示,对自己这一辈子的选择无怨无悔。当谈到下一步目标,她兴奋起来,说,“良种加良法才能得到使真正优秀的品种更好更快地推广。目前,我们在育种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下一步就是寻找良法,筛选出更好的栽培技术。”

  为了自己的事业,为了人民的事业,她虽已过耳顺之年,但仍表示要和年龄赛跑,在杨树新品种的研究、开发和推广的路上加速度地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