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建辉

时间:2009-05-22 22:13来源:未知 作者:郭丽萍 点击:

  

江苏启东人。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学院院长,生态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民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十届人大代表、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副理事长等。曾经主持的"江苏省下河滩地开发利用效益及优化模式研究"、完成的"大丰麝鹿栖息地恢复生态学研究"等课题,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在理论、方法和成果推广方面均取得创新性成果,大大增加经济收益。目前承担国家科技部"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十五"攻关、"森林植被对坡面水文过程与水量转化的调节机理(2002CB111501)"等8项重大课题。主编著作2部,参编著作6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优秀青年教师奖、江苏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奖称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殊荣。


先进事迹

事业才是永远的太阳---记南京林业大学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园林学院院长薛建辉

见到薛建辉时,天下着细雨。走进他的心灵,却见到了事业辉映出的阳光。

26年前,刚刚15岁的他考入了南京林业大学。留校任教后,把事业的根还是扎在了那所绿色的校园里。20几个春秋过后,助教成长为教授,肩上挑着森林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国家级重点学科--森林生态学科负责人、国家林业局重点开放实验室--生态工程实验室主任等多副担子,还有江苏省生态学会理事长、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副理事长等众多的头衔。 而更令人瞩目的,是他在祖国大地上栽下的事业之林。

27岁那年,他在读博士,默默无闻的他终于获得了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基金课题。这是他主持的第一个课题。他双脚踩在江苏省里下河的滩地里,心扑在研究滩地的开发利用效益及优化模式上。他的身躯和滩地融为一体,用科学的力量,在昔日长满芦苇的滩地上,栽植池杉、水杉、美洲黑杨、轮种农作物,使其变成了农林渔复合经营的样板,在理论、方法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成果,推广面积迅速达到了1万多公顷,增加收益5000多万元,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他把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滩地,也荣获了省优秀中青年科技奖和省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称号。

事业之树的年轮上,可以看到这样的记录:

他负责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池杉与间作物相互作用生态学机理研究",建立了生态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揭示了池杉不同密度林分对林下间作物产量影响的生态学机理,提出了林下间作物优化组合方案,提高了林下间作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他提出,通过间伐、整枝等营林措施延长间作年限,增加综合效益。这一研究成果在江苏一些地区推广应用后,年增收600万元。

他负责完成了"九五"攻关专题"沿海防护林体系耐盐植物材料选育研究",以不同白蜡树种和无性系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白蜡树在不同盐碱条件下的生态生理学机制,并通过不同NaCL胁迫下白蜡树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选育出耐盐无性系,从而使耐盐性提高了近1倍,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供新的植物材料,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和推广。

1985年,中英签订了将麋鹿引返中国的协议。我国在江苏大丰建立了世界上占地面积最大、麋鹿种群数量最多、繁殖率和成活率最高的自然保护区。他曾到美国考察过人家的保护区,立志在中国的土地上给动植物创造一个真正的天堂。他申请了江苏省自然基金课题,开展了"大丰麋鹿栖息地恢复生态学研究",采用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植物群落产量、质量和麋鹿种群增长之间的关系,为栖息地植物群落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揭示了麋鹿种群数量消长的动态规律,确定了合理的载畜量,为预测种群发展趋势,有效保护和科学管理保护区麋鹿种群提供了理论依据。这项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今天的薛建辉,主持着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十五"攻关、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为我国生态建设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新的途径。他承担的国家"十五"攻关课题"退耕还林区困难立地人工造林技术研究",筛选出适于石灰岩山地的造林树种,提出了林分可持续管理的生态学原理及措施,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省优秀青年教师、省高校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500名农业科技骨干人才之一、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等荣誉接踵而来。很少人知道,他曾经经历过那么多清贫的日子。成了家,立不了业,住筒子楼、烧煤油炉,穷的结婚4年多都不敢要小孩。当时,有人改了行,有人出了国,他哪里也没有去,只是在自己事业的田野里日复一日的耕耘。 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他在林场天天下地,吃干馒头,喝凉水。吃苦精神,是林人走向成功的通行证。

重要的一条,是别人还没看出问题时,自己先找出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都向一个方向前进时,自己就要冷静思考,找出新的途径和新的方法来。他总是寻找新的生长点。抓住机遇,还要能沉得下来心。自己搞的是长线专业,还需要持之以恒。他启动了城市森林在改善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学机理的研究,填补了一项空白。杨树产业为江苏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他想到了如果病虫害爆发该如何应对?于是,他力主开展杨树病虫害预警机制的研究。这些年来,他总是抓紧在实践中取得数据,赶紧整理,赶紧发表。

在国外看到的一件事,他记忆犹新。在林子里实习结束后,别的人开着车走了,剩下他和另一个学生只好步行了1个多小时。如今他对自己的学生不是这样,总是从生活上关心,从事业上爱护。他一直坚持上讲台,他说,"不面对学生讲课,是一种退化。"虽然短期出国了两次,但他最大的遗憾,还是没能在国外一流的实验室里干上几年。所以,如可能,他总是鼓励年轻人抓住机会,多出去看看。

身为民盟中央委员、省人大常委等,会议占了他不少时间,但接触的人多了,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对信息的了解和把握也就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喜欢读传记类的书,热衷于历史事件,但他忙得总是顾不上这些。孩子的事情管得很少。但他总是挤时间,到实践中去,他说,只有经常走出校园,才会有灵感。

30岁前,是困难期,申请个课题比登天还难。接下来的10年,是过渡期,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今,40岁过了,他说自己进入主攻期了,该甩开膀子大干了!

告别了薛建辉,天还在下雨。但我知道了,天有阴晴,事业却是永远的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