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景丞

时间:2009-05-23 15:07来源:未知 作者:郭丽萍 点击:

  

贵州思南人。1989年毕业于东北林业大学,分配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直从事科研工作,长期在野外考察。通过不懈努力,基本掌握茂兰自然保护区乃至黔南洲和贵州省的野生动物资源情况,发现了不少动物新种或新记录种,考察到的蛇雕、凤头鹃隼等动物在保护区的活动规律,填补了此方面的研究空白。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26篇发表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1992年获国家林业部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1998年获黔南州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论文"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CO2迁移动态初步研究"获全国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黔南州优秀论文二等奖,论文"亚热带喀斯特森林区土壤CO2浓度动态研究"获新世纪中国西部研究成果特等奖; 2001年获黔南州科教兴州奖,被推荐为"政协黔南州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002年荣获"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黔南州十大杰出青年"。2003年获荔波县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两项,被推荐为"政协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

 


 先进事迹

苦并快乐着---记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冉景丞

他比农民还苦

冉景丞记不住人。即便你和他共处一两周、一两个月之后,他也不会认识你。

不过他会记住你的名字,聊天时会对你说--"你们单位的某某(你的名字)我认识"。

相见不如相识,是因为冉景丞的视力不好。自打1990年他在野外考察时与眼镜王蛇相遇,脸被眼镜王蛇喷出的毒液"洗"过一遍后,视力至今一直模糊。

多年的野外工作,冉景丞苦没少吃,罪没少遭。

在研究亚热带咯斯特森林区的岩溶作用与碳循环规律时,冉景丞每月要进行一次加密观测,在3个观测点之间来回走,每次都在24小时以上。遇到天气变化快的时候,就要延长观测时间,有一次,冉景丞连续观测了72小时,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1996年至1999年,冉景丞被贵州省林业厅抽调做全省野生动物资源普查。4年中,他爬山涉水、风餐露宿,在家和办公室里呆的时间累计不超过4个月。

1996年冬天,快过春节了,又是雪天,冉景丞一个人在瓮县考察动物资源。天黑了,他走到一个村寨,找住处,却没有人敢收留他--因为在山野林间奔走了多日,很像逃犯或流浪汉。再三解释,一户老乡给他开了门。老乡说:"我以前见过地质队的人,他们下雨、下雪时都不出去。你比我们农民还苦。"

兴趣使他不觉得累

虽然看不清楚人,看书速度也慢,冉景丞受伤的眼睛却能准确地发现远处的小昆虫或小花。冉景丞说,那是因为敏感。

对自然界的东西敏感来源于冉景丞对生物与生俱来的浓厚兴趣。

在冉景丞的记忆中,他从小就对昆虫、植物感兴趣。他会研究小虫子吃什么长大,然后"残忍"地解剖小虫子。 中学的生物课是冉景丞最感兴趣的课程,他对生物的着迷程度甚至招来生物老师的呵斥--"成天学生物干嘛?高考生物满分只有50分,有时间就多学点别的!"

1985年,参见高考的冉景丞填报了一堆生物类的专业,并如愿以偿地考上了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系。

1989年,大学毕业的冉景丞拿着派遣证到贵州省林业厅报到。问他想去哪,他说想去科研性质强的单位。林业厅的领导告诉他茂兰保护区管理局是新成立的单位,需要人,就是比较辛苦。"辛苦倒无所谓",冉景丞便兴冲冲地去了保护区。

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不久,没有办公室,更没有冉景丞期待的实验室、标本室。工作的辛苦也是冉景丞没想到的--工作的地点设在距管理局有20多公里的一户农民家,不通公路,没有电,来回全靠走路。

冉景丞没有退缩。他一边巡山护林,一边坚持搞科研。在那4年里,他学会了布依族语言,采集了大量生物标本,搜索了猴群活动的大量数据,考察了大批岩溶洞穴。

冉景丞说,当时,他做这些工作完全是凭兴趣。他觉得他干这一切就是玩,很有意思。

今年年初,冉景丞担任了保护区管理局局长,行政事物占用了他的大量时间。如何忙里偷闲搞科研?冉景丞说:"白天干行政的活,晚上干自己的活儿--我把科研叫做自己的活儿。"

"从动物到社区,有意思的活儿我都干"

工作14年来,冉景丞的研究对象发生了一些变化。

刚工作时,没有研究经费,冉景丞每月74元的工资只能买一些必需的科研器具。那时,他的标本瓶是从医院的废物桶里找来的青霉素药瓶,收集的标本也只能是小昆虫。

在收集昆虫的跟踪猴群的过程中,冉景丞整天在山上转,天黑了就找个山洞猫一宿。山洞钻多了,研究喀斯特环境的想法也萌发了。

冉景丞一边自学岩溶学,一边不停地考察岩溶洞穴。他仅在茂兰保护区所在的荔波县就考察了148个岩溶洞穴,基本搞清了荔波岩溶洞穴的形成、变化及发展规律。

经过多年的辛苦工作,冉景丞解释了亚热带咯斯特森林区岩溶作用月碳循环的规律,并提出了喀斯特石山区治理模式与方法,为治理喀斯特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在研究喀斯特环境的过程中,冉景丞注意到,不解决老百姓的温饱问题、发展问题,喀斯特石山区的石漠化问题很难解决。

在茂兰保护区,老百姓以前都是刀耕火种,甚至连吃菜的钱都是砍树烧炭换来的,对生态破坏很严重。在保护区的两个试点村,冉景丞他们针对村民缺少技术、资金的现实,帮他们建沼气池,教他们种菜、种秋冬季作物,发展药材、果树等。现在,这两个村经济发展了,村民们对森林资源的保护也由被动转为主动。

由单纯的科研转到帮助老百姓发展社区经济,冉景丞觉得很有意思。他说:"从动物到社区,有意思的活我都干"。

这些年,冉景丞做的这些"有意思的活儿"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基金、香港观鸟协会基金、美国麦克阿瑟(Mac-Auther)基金、岩溶动力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基金等资助。他在《动物分类学报》、《中国岩溶》、《林业资源管理》等20多个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研究论文,有的获得了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新世纪中国西部研究成果特等奖等。他本人也获得了贵州青年五四奖章,被评为贵州省黔南州十大杰出青年,今年还被推荐为政协贵州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今年11月,冉景丞获得了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

(中国绿色时报记者:张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