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


首页

大会特邀报告

林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的实践

丽水学院 浙江山区发展研究院竹产业研究发展中心 金爱武

 

“农民需要技术,农村需要技术”,但林业科技传播速度较慢,推广周期长,信息重复率高,推广效率不高的状况依然存在。农民采用科技,特别是采用新科技、新成果的积极性仍然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加快林业科技成果创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寻求促进农户对技术采用和扩散的方法和手段,是技术本身还是技术推广方式,抑或是技术推广人员或技术的实际使用者——农户呢?这些问题越来越得到政府决策与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研究者的关注。本文介绍作者在开展林业技术创新与成果推广方面的实践与经验,供参考。

一、对林业技术创新与传播的反思

在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通常认为,只有引进和推广成功技术才能解决技术产业化问题,即成功技术是具有普遍真理意义的。因此,以“技术规范”和项目带动形式进行技术传播成为当前林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形式。对林业生产活动技术的考察可以发现,技术传播事实上有两个层面的问题,即技术本身和技术转移。从技术转移层次看,技术的适应性不仅取决于技术本身,而且取决于当地的资源、经济、社会、文化和组织条件(表1)。

至今仍然有许多人坚持着“技术统治论”,即技术能够解决一切发展问题。在此影响下,技术传播的主要方法是“自上而下”,通过“技术示范+行政推动”促进农民采纳技术。其过程是:推广员→革新成果→农民。具体方法上,以基地建设为核心、以技术为导向、技术人员为主体;技术的选择和决策是一种“自上而下”的下达过程,并附之以“送科技下乡”、“资金补助”、“行政干预”等干预行为。

表1  技术本身和项目与现实社会的特点


技术和项目特点

现实社会的特点

技术本身的特点

标准化
单学科的目标实现
学科分割

多样性与复杂性
对生计的要求
对整体的要求

项目的特点

对目标、预算、参与人群与期限的严格要求

某一项目的介入只是全部生活的一部分

短期内涉足当地的某一或一些方面

长期、连续的日常生活

急于实现单一的(或某些)目标,因为这是衡量专家与项目成功的尺度

日常生活目标的复杂性,及目标实现期限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如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根据现实生产的情况,将毛竹林经营类型划分为生态公益林、材用林、笋用林等3大类7个类型。而实际上现实生产要更加复杂。针对如此复杂的经营类型,单一技术规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因此,技术本身不是万能的。在技术扩散中,了解农民有什么,需要什么,困难是什么,然后运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经验,确定农民需要的技术,并能使农民在现有的劳动力和财力情况下使用技术,技术才能快速开始扩散。
农民的积极性是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根本,而农民对林地独立的经营自主权更是赋予了农民是经营主体的地位。技术传播的实质是要解决一个社区的发展问题,某一技术水平的提高仅仅是实现这个目的的一个途径。将技术创新和技术传播放在社区发展的意义上讲,其实就是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实现社区的内源发展。充分认识农民和农民“乡土知识”的作用,从“以技术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形成以农户为主体,技术支持机构为主导的多方参与的农村技术传播方式,是当前加快技术传播和扩散的有效途径。

二、农民参与林业技术创新和推广的机制与实践

参与式推广理论强调自下而上的和目标群体的参与,即将研究、推广的目标由传统的以科学家为中心的研究和推广人员操作的推广转变为科学家、推广人员以及农民共同参与的研究、推广活动,让农民参与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过程中,实现技术创新者和技术使用者的紧密结合,并设计出合适的技术。因此,在技术发展的早期应确定农民的技术评估标准,并根据这一反映技术使用者的需求与偏好的评估标准去研制开发技术。在这种情况下研制出的技术更容易因地制宜,也更容易被农民采用。

农户相关的技术评价标准可以分成两个部分:一类是农户是否能够采用改良方案的必要条件,这类条件包括技术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与外部机构(支持系统)的融合性,必要条件影响着农民的意愿。另一类是农民是否愿意采纳改良方案的充分条件,包括改良方案与家庭目标(如盈利最大化、风险最小化等),所能获得的资源以及当前经营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案例1:对社区的评估。以浙江省遂昌县和福建永安市为研究点,以对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类型与取向选择为主要划分依据(表2、图1),将12个研究点划分为3个类型,其中浙江遂昌县小忠村等为第1类,以笋用林定向培育为主;永安市的东坑村等为第2类,以笋竹两用林定向培育为主,逐渐发展笋用林培育;而将遂昌县石仓村等划分为第3类,以一般笋竹两用林和材用林培育为主,逐渐发展高效型笋材两用林和笋用林。

表2  竹林定向培育类型现状与取向统计(%)


村名
实施竹林定向培育类型 认同的定向培育类型 准备发展的
定向培育类型
春笋
用林
冬笋
用林
材用林 笋材
两用林
春笋
为主
冬笋
用林
材用林 笋材
两用林
春笋
为主
冬笋
用林
遂昌县
小忠村
83.3 16.7 0 0 30.0 66.7 3.3 0 33.3 56.7
遂昌县
好川村
100 0 0 0 59.4 40.6 0 0 78.1 21.9
遂昌县
石仓村
40.0 0 60.0 0 50 0 50.0 0 30.0 43.3
遂昌县
后江村
76.7 23.3 0 0 13.3 86.7 0 0 13.3 86.7
遂昌县
东峰村
53.3 46.7 0 0 3.3 96.7 0 0 23.3 76.7
遂昌县
社前村
0 0 100 0 4.5 36.4 13.6 40.9 54.5 68.2
遂昌县
桂洋村
26.7 0 66.7 6.6 46.7 10.0 23.3 3.3 90.0 60.0
遂昌县
湖莲村
0 0 70 30.0 0 23.3 63.4 13.3 53.3 33.3
永安市
东坑村
53.0 7.0 0 40.0 100 0 0 0 30.0 53.0
永安市
瑞石村
43.3 3.3 0 53.3 50.0 16.7 10 6.7 53.3 40.0
永安市
龙共村
13.8 38.0 0 48.3 44.3 35.0 0 20.7 49.0 32.0
永安市
大进村
23.0 8.0 0 73.0 46.1 46.1 0 3.8 58.0 73.0

 

 

Name of obseration or cluster
图1  根据竹林定向培育技术类型与取向聚类分析

案例2:对农户需求的评估。受经营方式取向的影响,经营者对经营效益取向同样存在差异,调查结果见表3。

遂昌县经营户经营效益取向调查统计(%)


村  名
3.00万元 / hm2 2.25万元/ hm2 1.50万元 / hm2 0.90万元 / hm2
小忠村 0 0 7.4 28.7
好川村 1.0 1.0 5.3 24.5
石仓村 0 1.0 8.5 22.3
合计 1.0 2.1 21.3 100

结果表明,调查点的农户对竹林经营效益期望产值为0.90万元/hm2的经营者占调查总数的75.5%。虽然,该期望值较当地当前的经营效益提高了近一倍,但相对较高经营水平,该效益取向还是较低的。出现这种状况其原因,一方面是受经营习惯的影响,其次与社区原有技术水平落后,导致竹林经营效益的低下和利益驱动等行为特征紧密相关。但竹林经营产值取向在1.50万元/ hm2以上农户的占21.3%,表明了当地经营者对采用新技术,发展竹林高效经营的愿望。
案例3:对技术需求的评估。根据PRRA调查,并组织当地林业局竹业技术专家、林业站技术干部、经营大户进行小组访谈,构建问题树。结果表明,围绕着以冬笋为主毛竹笋用林培育关键技术问题为:肥培管理(农户调查出现频率为75.3%,下同),竹林结构调整(43.4%),土壤管理(28.6%),竹笋合理采收(15.0%)和水分管理(10.8%)等。

可以看出,农户经营类型的选择在资源条件数量一致的情况下,由于其发展障碍及解决问题的保障和供给选择方式不同,不同农户的技术需求可能存在差异。因而,一个区域总体上适宜的项目技术需求,并不能类推到所有的农户的技术需求。在实施政策引导和技术推广过程中,对社区的帮助和支持,应围绕着当地农户需求创新技术,根据生产需求来完善设计和组织安排“供给”。

三、创新林业技术服务机制扩大成果应用

(一) 应用社会经济技术手段构建综合经营技术体系

林农小规模分散经营制度,属于“超小型”经营组织规模。就农业生产保障体系而言,林业生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缺乏基本建设投资,市场体系建设滞后制约现代林业发展,农户小规模生产与实现农业集约化经营之间存在显著的痼疾。使现代化集约经营技术措施难以推广实施。因此,技术创新不仅仅是技术本身,更包含了实施技术的条件建设。

案例4:竹林道建设促进生产效应。根据对浙江省11个县(市、区)34个村1240户农户的调查表明(2008年),交通条件落后已成为阻碍毛竹林培育产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在调查户中出现的频数高达54.7%,重要序排在第一。

通过竹林道的建设,有力促进成果应用。调查表明,在竹林道开通前,竹林经营类型为粗放型经营(材用林)的达到49.2%。竹林道开通后,农户根据立地条件、市场等因素灵活选择经营类型,占32.5%的林农积极改变经营方式,经营类型从粗放向集约化发展,笋用林经营比例显著提高(达到25%),施肥技术缺失现象得到改善(表4)。生产效益显著提高。竹山便道开通前,竹林收入 0.60-0.90万元/hm2·度的低产低效林,占调查农户的75%。竹山便道开通后,竹林收入1.500-2.25万元/hm2·度,占调查农户的66.7%。

表4 施肥情况变化统计(农户使用比例,%)


项目
施肥情况 肥料种类 施肥方法
配方肥 复合肥 尿素 穴施 沟施 篼施 撒施
修建前 25.0 75.0 16.7 66.7 16.7 16.7 0.0 0.0 83.3
修建后 75.0 25.0 94.4 0.0 5.6 0.0 11.1 66.7 22.2

(二)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形成有利于成果应用的社会化组织体系

林业生产是规模经济相对显著的部门,工商资本投资林业、创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生产经营大户,是整合农民和规模化经营的有效组织形式。与一般的林权主体农户相比,他们对科技的需求更为迫切。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规模化经营,形成有利于成果应用的社会化组织体系。

案例5:龙泉市龙竹笋竹专业合作社以竹林承包、社员竹林合作经营等多种形式拥有笋竹两用林基地800余万公顷,社员408人,通过合作社的组织带动,包括对专用肥的集中购买、技术实施过程的组织和产品的集中销售等,早冬笋培育新技术得到快速应用,2011年仅冬笋销售额就达800多万元,冬笋市场销售价由原来6~8元/kg增加到24~30元/kg。通过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不仅推进了以市场经营为纽带、组织规范生产、闯市场的经济主体,并通过提供技术、信息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有利于科技推广的组织体系。

(三)以现代园区建设为载体,使科技成果在上得以拓展

现代园区是指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通过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建设的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生产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核心区、体制机制创新试验区。园区坚持产学研结合,组建以产业为主线、产品为重点、高层次科研机构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团队,实行农业首席专家、农技指导员、责任农技员分级分项目对口联系,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鼓励引进、集成、运用和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推广生态化、机械化、设施化、标准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通过建立林业科技示范区、现代林业园区,建设专业(特色)示范村,使技术服务在面上得以拓展。

案例6:2006年以来,在浙江省34个欠发达山区县启动浙江省竹子现代示范园区建设项目。2010年开始启动浙江省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园区充分利用各类科技合作平台,全力推动产学研结合,已成为竹林高效经营的重点示范区和生产区,对推动竹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浙江安吉毛竹现代林业园区,针对园区建设技术总体水平和技术需求状况,围绕破解制约园区建设和提升的技术难题,园区所在地政府、科技部门“三资”投资开发园区建设,把农业生产包装成一个个项目,通过加大科技投入支持农民和龙头企业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成果,不断提升园区的发展层次和经济效益,为增强园区建设提供有效的支撑。4 年来,园区开展科技项目17 项,筹集研发和园区建设经费1800 余万元,在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仅在毛竹冬笋高效经营示范基地,平均年666.7m2产值达到2488.5 元,最高达到4191.9 元,平均劳动盈利率77.6%,平均高出对照2.1倍。

(四)根据林业经营主体特征,选择最佳的服务方式

技术传播的本质在于人际互动,通过实施责任林技制度,派科技特派员、责任林技员、农村指导员和产业推广员等,形成能联结技术传者(专家)和受者(农民)的“中介人”来传播推广技术,为突破科技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瓶颈提供可行的路径。

案例7:三级示范与科技入户机制。建立以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林技员和产业推广员为基础的林技推广体系;示范基地——示范片——示范点,示范乡镇——示范村——示范户的示范体系;农民讲师团(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其中,将技术推广员的主体从基层林业技术干部(责任林技员、技术指导员),向产业推广员(科技示范户、专业合作社)拓展。如,对产业推广员的参训,让农民学员掌握较为系统的竹林培育先进适用技术,并聘任“山上有高效基地、有一定技术和理论水平、在乡村有较高威望”的科技示范户为农民讲师团成员,让他们承担村级的讲课和现场指导,使农民实现了“自我学习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的三级跳,使示范户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辐射带动周围群众。

此外,在服务方式上还需要重视技术的文化特征,使推广的新技术具备相对先进、可见性和可操作性。技术的传播、应用和发展过程中,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对技术的掌握,或是对知识、科学理念的掌握,而人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的过程。同时,农户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掌握并拥有了丰富的乡土知识,因此,技术设计应充分吸收乡土知识,并以此为基础,体现一定的先进性和可见性。与受者原有的价值、过去的经验和需求相吻合,越容易预见和实现新技术效果,农户就越倾向采用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