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战略作用——在学术期刊编辑部座谈会上的讲话

时间:2009-05-13 12:43来源:未知 作者:信息员 点击:

  
冯长根
2003年6月20日

最近国家正在启动制定我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这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一个重要任务。国务院成立了以温家宝总理为组长、陈至立同志为副组长的制定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科技部,中科院、社科院、工程院、总装备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国防科工委、财政部、人事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信息产业部、水利部、农业部、卫生部、环保总局、质检总局、国研室、中国科协作为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

与此同时,中国科协开展了2020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作为中国科协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动员和组织了各全国性学会,请专家们对2020年中国的科学技术提出意见和建议。

全国性学会正在行动起来,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力优势,集思广益,献计献策。为了进一步搞好这项工作。最近,学会学术部发文要求全国性学会主办的学术期刊在这项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大家在期刊编辑部、期刊杂志社工作,对期刊的发展非常关心,有很强的责任感,有很多经验,有很好的建议。今天召集大家来,探讨在2020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中,如何发挥学术期刊的作用。大家提了很多好的建议,有的已经行动起来,开始付诸实施了,建立了专栏、论坛,进行了约稿、增刊等项工作。

学术期刊是科学技术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科技工作者学术生命的一种体现,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记载。学术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的园地,谁要搞科学研究,谁就要在学术期刊上查看文献,要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

从全国来看,自然科学类期刊、工程技术类期刊有4500多种。中国科协所属全国性学会主办有700多种,其中科协主管了442种。如果把科协系统省一级的期刊也加起来就是3000多种。每年全国发表的论文是多少呢?科协的统计表明,约在40万到50万篇。

党的“十六大”发出了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在此期间,中国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在这个伟大的事业中,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究竟应该发挥哪些作用?如何发挥这些作用?

要提高认识,充分发挥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在科技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有三个层次的作用,若借用军事上的术语,叫做战术作用、战役作用和战略作用。

首先,要重视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战术作用。科技工作者完成了一个科学研究,因为有新的发展,新的结果,新的进展,把它写出来了。论文发表在期刊上,同行科技工作者可以把这个新的发展,新的结果,新的进展就用于各自独立的课题或生产中,就好比军事上的一件新武器。一篇论述新的治疗方法的医学论文,就可能成为医生的好助手。期刊的编辑要保证论文是意义完整的,能让科研工作者看明白能重复的,是具有一定科学技术水平的。总之,期刊培育着一篇又一篇学术文章,这是一个战术上的事。好比在战场上,战士手中的新武器发挥着消灭敌人时更胜一筹这样的战术作用。

其次,要重视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战役作用。最近的SARS就涉及到这个问题。在一段时间内,围绕着某一个科学技术问题,产生了一批学术文献。这些学术文献所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的综合,就具备了一种“战役”性质的功能和作用。SARS首先是一场遭遇战,接着是一场攻坚战。学术期刊在战役上的作用是十分明显的,就是要抓紧发表能够指导打胜这一战役的各种学术文献,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指导和方案。在SARS面前学术期刊发挥着战役性质的作用。

2020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又是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战役,我们要打好这个仗,搞好科学技术的长远规划。各个不同专业的学术期刊要在某一个时间阶段或者某一方面的问题上,发表一批或连续发表一批论文,配合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划研究。

第三,要重视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的战略作用。传播科学技术知识,造就科学技术人才队伍,促进创新科技的诞生,解决科学技术难题,提供新的科学技术方法等等,都是期刊和论文的战略作用。如何理解这一点?今天专门讲一件事。要从战略的高度,重视期刊和论文中各种各样的“细胞”的作用。同类“细胞”在不同期刊、不同论文中的出现产生一种“集聚”性的效果。举一个例子,即要重视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在建造科学技术评价平台方面的作用。参考文献如何挑选,在文章中如何标注,它的重要意义有三个层次,不妨也叫做战术作用、战役作用和战略作用。

参考文献一方面以清单的形式出现在文章最后,同时还标注在文章中间。学术论文引用参考文献,基本目的提示出处,提供证明,说明资料和观点的来源。比如说,这个结论是从哪儿来的,数据是从哪儿来的,甚至课题是从哪儿来的。对一些技术性细节,有了参考文献,同样的内容可以不必再重复了,这就可以节约篇幅。这些都是战术作用。

谈一谈战役作用。我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5月9日《人民日报》上,叫做《科技队伍建设中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科技工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学术交流,为什么要加入学会?基本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得到同行的认可。一个科研成果要得到同行的认可,有两层意义。首先在本实验室的范围内,同行知道你搞的东西不错。其次在学术会议或者学术期刊上,在更广的同行的范围内,你的结果发表后,同行专家认为你的工作有新东西。避开了同行的认可,就避开了正常的科技秩序。有的人为了评奖,直接到评奖办公室“拉关系”,而实际上领导认可的基础首先是同行认可。学术论文中在介绍同行工作时的评语,实际上是论文作者以同行身份对被引用论文相应的“同行认可”。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应用和标注,体现着一种在广泛范围内促进同行认可的基本的和重要的做法。

我最初接触前沿领域的学术文章是在80年代初。看这些论文得到同行的工作进展到什么程度之类的信息,本项研究的里程碑,第一个人是谁,后来一个重要的结论又是谁,说得有根有据,被引证的第一人、第二人,价值自然增加。另外,总是把两三年以内最好的学术文献拿来引用,这是一个择优原则。我们科技工作者写文章要遵守这个原则。这个原则的严格应用,每年40万到50万篇文章就会“架起”一个个中国科学家的里程碑。我跟学生说你先搞明白在文章题目的范围内,谁是第一个人。经过研究学生就会跟我说第一个人是谁,第二个人是谁,我要求他们把这些研究写到论文中。这样一种做法就把重要的事件和相关的科学家“筛”出来了。40万到50万篇论文,这么大量的学术论文,一篇文章只要评说一件事,比如里程碑方面的,比如标志性工作方面的,比如基石性方面的,就一定能够树起来一批科学技术结晶和科学技术大师。所以说,有没有科学大师,要看同行认不认可,而是否被同行认可,要看同行们在写论文时,是不是提到了你的工作。能够承担这个功能的,是科学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工作,特别是标注这类文献时的评语和实质内容。但是相当一部分科技工作者似乎不清楚这个任务。写论文的时候,有些作者,特别是一些学生作者,学问不往深里做,故意避开了介绍同行的工作。不介绍同行的工作,从国际惯例来说,往往使人产生嫌疑。这是很糟糕的,是不光彩的事。编辑部的同志们有责任把这个问题研究透,要向作者介绍标注参考文献的责任,要忠实标注文献,要请作者用一句话两句话介绍一下同行的相近工作,这并不是太难的事,但它表示了一种很高的责任心。如果40万到50万篇论文的责任编辑都说这句话,这些作者都这么做,就能把中国大大小小领域的很多涉及创新的东西留下来了,树碑立传,中国科学技术逐渐变强的里程碑就会出来了,经过五年、十年的工作,科学技术大师队伍慢慢就会从不成熟到成熟。从国际惯例看,如果有数以百计的学术论文都在评论某一论文的某种“第一”,那么,这个里程碑就无可辩驳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术论文中严谨的参考文献标注和同行工作的评价,就是一个科技评价的平台。现在科技界正在建设国家科技评价的平台,应该说第一号的平台就是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作用对期刊文献合理、贴切、准确的引用和介绍,这是最科学的评价。建立评价平台,最可取的就是要以人为本,忠实标注具有里程碑、标志性、基石性,近几年发展快的那些重要参考文献和同行工作。我们要好好研究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这个细胞的这种“战役”功能,要把中国每年40万到50万篇论文变成一部巨大的机器平台,介绍中国和国际上的科技工作者,在某一个很专门的领域谁是第一,谁是水平最高,谁在最前沿,甚至仅仅说一说谁的工作有了某种发展,就有可能筛选出和国际接轨的科学技术大师。

要认真介绍同行的工作,要勇于认可同行。这样做就相当于建立了一个十分巨大的评价体系,一个极具价值的同行认可价值体系,这个体系是我们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的一个不可多得的手段。

发展需要机制,机制是什么?参考文献只是其中一个机制。我只举了一个细胞的例子。一百多篇、二百多篇同行的文章,可以把一个项目或课题中某项工作或某位科技工作者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记录得清清楚楚,而且篇幅不多,大都在文章开头四、五句话。不要小看引言的功能,引言相当于器官,要重视各个器官的作用,一些期刊的编辑要求作者把引言拿掉,直截了当地进入论文作者的工作。这种指挥棒往往只能在战术上发挥作用。还要注意,标注没有水平的文章,也降低自己论文的水平。

现在可以谈一谈战略作用了。我们要从科技大国变成科技强国,学术论文的功能必须加强,如果3000种或4500种学术期刊劲往一处使,就能造就一批和国际接轨的科学大师和学术论文。从造就科技人才的角度看,战略作用就是要造就一批学术大师。上面所讲的引言就是具有战略功能的“器官”,学术论文中的其它“器官”也要好好研究。

学术期刊和学术论文中参考文献的选择和正文中的标注,还是另一些重要工作的基础。我有一个很强列的感受,即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大师的多少,不仅和国家级重要科学技术目标的情况有关,与学术期刊领域综述文章的多少和水平也是成正比的。反过来也一样。我说的是有质量的综述文章。既不可能去考证,也找不到所标参考文献,也不知道他说的数据是从哪儿来的,不知道数据准不准,这种综述文章要尽量少一些。我说的是跟国际接轨的综述文章。这些年以来,我国学术期刊中上述分析中的那种引言和参考文献(介绍同行工作)的功能几乎已趋“消失”,所以综述文章所需的原始性学术文献就缺少,整理不出有水平的结论,写起来很费劲,出不来一流的综述文章。没有一流的综述文章,出不来一流的专著,也就使得产生与国际接轨的科学大师比较费劲。为什么?因为学术期刊没有提代肥沃的土壤。学术期刊是发展的土壤,土壤是贫瘠的,应该有的养分没有,长不出来健康的苗禾。好像一个人,应该有的细胞没有,有了一些细胞也没有在整体上发育,形成不了“器官”,是健康不佳的“人”。

我今天利用这个座谈会的机会,利用我们要推动2020年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研究这项工作,鼓励各个学术期刊组织这样的文章,打好这一仗。我同时提出了战略上的问题。打完这仗还有别的仗要打,我们的期刊要发展下去,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怎么研究期刊和论文的作用?借用生命科学的术语,期刊本身也有很多器官,也有很多细胞。要象发展生命科学那样发展期刊研究。值得研究的问题摆出来了,希望大家团结起来,万众一心,群策群力,为中国到本世纪中叶从科技大国转成科技强国,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一点现在就能做的事。

大家的发言会传达到科协系统学术期刊的各个编辑部去。我们尊重专家的劳动、知识、尊重科学,尊重创新,是“十六大”提出来的重要内容。会后,我们要把纪要发到各全国性学会和期刊编辑部。

谢谢大家。

(摘自科协学发[2003]084号通知)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