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万钧先生生平

时间:2009-05-22 09:45来源:未知 作者:信息员 点击:

  

6月24日,是我国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林业教育学家、中国林学会第四届理事长、中国近代林业开拓者之一郑万钧院士诞辰一百周年。本期开辟专栏,文以记之,以缅怀先生。

——编者

郑万钧(1904-1983),著名林学家、树木分类学家、林业教育学家。1904年6月24日生于江苏徐州。1924年毕业于江苏省第一农校林科后留校任教,不久调入东南大学,被破格提升为树木学助理。1929年,应聘为中国科学社生物研究所植物学研究员,在这里工作了10年。1939年4月,被选派赴法国图卢兹大学森林研究所进修,同年11月获科学博士学位。   

1939年12月回国,任云南大学教授,兼云南植物研究所研究员。1944~1949年在中央大学森林系任教授兼主任,1948年兼任中山陵园植物园主任。1949~1952年,郑万钧任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教授、系主任、副院长,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任南京林学院教授、副院长、院长。1955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1962~1983年历任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1951~1982年历任中国林学会第一届理事,第二、三届副理事长,第四届理事长。郑万钧1952年加入九三学社,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当选为全国政协第四、五届委员。

郑万钧在生物研究所工作期间,先后在西康东部和四川西北部调查高山云杉、冷杉等针叶林的种系和分布;调查浙江诸暨的香榧和油棉栽培的情况;在浙江龙泉调查杉木和天然林;在湖南宜章调查莽山天然林区的树种组成、分布和生长过程。并多次去天目山、天台山、黄山做森林调查,十年野外调查获得显著的学术成就。他共发表论文20篇。其中,"对川西高山针叶林的组成、分布的论述"、"莽山天然林对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等论文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浙江维管束植物"一文一直成为编写浙江植物志的重要参考文献。他还就树木新种发表论文十余篇,不少研究成果被收入陈嵘编撰的《中国树木分类学》中。   

为水杉定名是郑万钧对植物学的重大贡献。1945年,郑万钧根据当时中央林业实验所技正王战在四川万县磨刀溪采得水杉的枝叶标本和拾得的球果进行研究,认为既不是水松,也不是北美的红杉,而是一新属。1946年,他又派中央大学森林系技术员两次到该地采得完整的花和球果标本,并连同标本寄往北平静生生物研究所胡先骕教授,托他查阅文献。1947年,二人联名定为活化石水杉属和水杉新种,学名为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 Hu et Cheng,论文于1948年发表,立即成为轰动植物学界的珍闻。这个发现被誉为二十世纪植物学上最大发现,是中国科学家的伟大贡献。   

郑万钧凝聚毕生研究成果,晚年主编了《中国植物志》第七卷《中国主要树种选林技术》、《中国树木志》一、二卷等三部学术巨著。第七卷从1972年开始编写,于1973年底定稿,1978年出版。它是郑万钧毕生研究我国裸子植物的精髓。此书1981年获林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198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郑万钧还组织人员编写《中国树木志》。他提出在中国号称8000种乔灌木中编入志书应不少于5000种,分四卷出版,先制定条例细则,以便统一规格,再以科为单位组织有关专家分工编写。在内容上,以加强志书在林业生产中的应用,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科技为生产服务的思想。郑万钧亲自撰写的"中国主要树种区划"是树种各论的一个"纲"。这个"纲"为各地发展林业,适地适树提供了参考依据。《中国树木志》第一卷文稿132.8万字,于1981年定稿。第二卷文稿共200万字,也经他审过一遍,随着他病体越来越差,不能坚持工作,住院期间仍关注《中国树木志》的进展情况。有生之年未能见到他主编的这一巨著的问世,十分遗憾!郑万钧给中国留下了丰富的林学遗产,也留下了宝贵的治学思想和治学方法。

郑万钧先生于1983年7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9岁。

(南京林业大学 李政德教授)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