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江泽慧在国际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

时间:2009-05-22 17:39来源:未知 作者:信息员 点击:

  

2006年4月20日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今天,能有机会与各国林业同行共同探讨森林与乡村发展及环境问题,我感到非常高兴。早在去年上半年,中、日、韩三国林学会就已经对这次国际学术会议的主题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把森林问题与乡村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大家关注的焦点聚集到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这是极有远见的共识。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综合国力的明显提高,中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已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新农村的宏伟目标,并将此纳入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可以说我们的选题重点与中国政府的重大决策有着极为一致的巧合。在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相聚北京共同探讨森林与乡村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林学会,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积极促成研讨会顺利召开的中外各方表示衷心的感谢!

森林是全社会的森林,林业是全社会的林业。林业发展与乡村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息息相关,对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扩大城乡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此,我向大家简单介绍中国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情况。

一、古代中国林业创造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400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中国古代人民在宇宙和天人关系以及森林资源利用方面有着创造性的思考,形成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一是在发展观上,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观和以"取之有时,用之有节"为核心的森林资源利用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把天地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注重天与人、自然与人类要高度和谐与协调;"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思想强调开发和利用森林等自然资源时必须符合时令,尊重动植物生长的客观规律,并要有节制,不能采取掠夺式的行为。这与今天的可持续发展观有异曲同工之妙,对于现代人们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是在农林业经营上,提出了农林牧渔综合经营的主张

早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人已深刻认识到乡村林业在富民方面的重要作用。管仲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强调经营林业可以获得长期的经济效益。孟子说:"种桑麻,育六畜,则民富"。在中国古人看来,大田农业只解决温饱问题,林业和牧畜业能解决人们的穿、住、行、用,以及提供肉食、果品等,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使国家富足。因此,中国古人非常重视农林牧渔综合经营,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成功地总结出了众多的经营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桑埂农田"和"桑基鱼塘"等乡村林业经营模式。还自觉运用动植物之间的物质循环圈或食物链,形成 "水-桑-牛-稻"等共生模式。

三是在森林培育与利用方面,创造了比较系统的技术体系

据考证,中国人工栽培杉木的历史大约已有2000年,南方的古越人最早创造了被今天称为"无性繁殖技术"或"克隆技术"的"萌条杉"、"插条杉"等繁殖技术;北魏的《齐民要术》中有关林业理论和技术的记述非常全面,首次提出了农林间作和林木轮伐法;唐宋时期,木工技术、水运技术和林产品加工技术也得到高度发展,以建造应州木塔、汴京木拱桥、木雕板和毕昇发明的活字印刷术而闻名于世。

总之,中国古代朴素的自然生态观和资源利用观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重要贡献,在建设中国新农村的今天仍有重要价值,需要我们继承和发扬光大。

二、当今中国林业在乡村发展中的作用显著

中国政府一直把加快林业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农民、农业问题和事关国民经济发展全局的大事,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特别是进入新世纪的五年中,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林业建设成效显著,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改善农村生产环境,保障农业高产稳产

2001-2005年,在六大林业重点工程的带动下,全国共完成造林4.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上世纪末的16.55%提高到18.21%。由于森林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因而,森林的增加大大增强了森林生态系统对农业发展的生态保护功能,保证了粮食安全。一是促进农业高产稳产。据实地观测,平均每公顷防护林能保护农田10.80公顷,增产粮食9360公斤。二是开辟了粮食生产的新途径。通过实施以山补田战略,大力发展木本粮油、果品、菌类、山野菜等,丰富人们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减轻基本农产品的生产压力。三是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通过林业工程的示范带动作用,与农村水利、水电、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工程相结合,保障和提高了工程区及大江大河中下游地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发展乡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近五年来,中国林业产业总产值以每年两位数的速度递增,2005年达到7000多亿元。木材、人造板、松香、家具、经济林等传统产业继续巩固,竹藤花卉、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等新兴林业产业不断发展,已经成为拉动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如竹业以其效益高、见效快的优势,成为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在有"中国竹乡"美誉的浙江省安吉县,竹业为农民增加收入9亿元,山区农民收入的38%来自竹业。湖南省桃江县,2005年竹业总产值达12亿元, 占全县GDP的32%,竹地板、竹模板、竹工艺品、竹凉席等产品在全国具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并出口国外,农民人均竹产业收入1000多元,占当地农民总收入的三分之一。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速度的加快,花卉苗木产业迅猛发展,给农户带来了实惠。如湖南长沙近年形成了以浏阳河为中心的花卉、苗木产业带。花木之乡浏阳柏加镇,因发展花木产业而致富,全镇5000多户,拥有私家小汽车200多台,每户平均银行存款达10万元。该镇渡头村人均花卉苗木业收入达8000元,固定资产在100万元以上的农户有200多户,并拥有100多台私人轿车。

此外,林业重点工程的实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工程实施7年来,全国3000多万农户1.2亿农民从中直接受益,监测显示,1999年至2004年,退耕农户每年纯收入中来自退耕的补贴占总收入的10%左右。

3.绿化美化家园,改善人居环境

中国政府自1981年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至今26年。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都带头履行植树义务,绿化美化家园,有力地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发展。各地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植树活动,使群众的绿化意识和生态意识普遍提高,植纪念树、造纪念林蔚然成风,绿地认建认养、保护古树名木已经成为一种社会风尚。近五年中,全国共有2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植树120多亿株,为历个"五年计划"之最。全民性的造林绿化,为国土增添了绿色,使人居环境更优美。

4.发展社会林业,推进民主管理

以"参与式"方法(Participation)为核心理念的社会林业(联合国粮农组织称之为"乡村林业"),是20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的。参与式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强调发展主体能够积极地参与项目的决策、实施、管理和利益分享的全过程。这一方法首先在我国很多国际合作项目如世行贷款造林项目、FAO社区发展项目以及澳大利亚、荷兰等资助的综合扶贫项目中应用,后扩展到退耕还林等国内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是调动了社区村民参与森林经营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相关利益群体,特别式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了重视;三是推动了农村社区民主管理体制的建立;四是乡土知识和乡土技术得到了重视和应用;五是满足了当地村民在森林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的需求。

福建、江西等省近年开展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也体现了社会林业理念,还权还利于民,即把山林的经营权还给林农,把决策权交给群众,大幅度降低林业税费,促进了林区的民主管理进程,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未来中国林业将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政府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林业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国山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9%,山区的发展主要靠林业;全国可利用的林业用地43亿亩,是耕地的两倍多,其中相当部分林地的潜力还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在耕地潜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充分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林业,能拓展农村经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林业部门将继续全面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采取切实的措施加快林业发展,推进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

1. 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在总结南方省区林权制度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农村推开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综合配套、规范流转"为主要内容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落实、责任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督服务到位"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解决好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结合林权制度改革,建立参与式集体林资源管理体制,让农民全过程参与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使他们在作业设计、树种选择、林木采伐等各个环节拥有充分的发言权,真正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

2. 继续实施和完善林业重点工程

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三北和长江流域等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充实和完善工程建设内容,使林业工程与新农村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选择工程区的100个重点县开展生态建设攻坚,并逐年加以推进,力争在2010年前使重点地区生态恶化的趋势基本遏制,生态状况得到改善。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将3万以上的农牧民迁入移民新村。积极促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和湿地保护工程尽快上马。保证重点生态工程和其他林业工程在保障国土安全的同时,成为农村群众创造物质财富的重要载体。

3. 积极发展绿色产业

在重点集体林区把乡镇企业等农村中小企业作为发展农村林业产业的主要载体,培养"一县一主导产业、一乡一龙头企业",走"大基地、优产品、强龙头、响品牌"的龙头企业带基地带农户之路,增强林业产业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拉动效应。在农村开展"绿化致富文明村"建设、"一村一品"活动,培育一批新兴林业产业,拓展产业发展领域。通过政策引导和贷款贴息等措施扶持发展200个重点林业龙头企业,带动3000个木竹、花卉产品和经济林产品加工的农村中小型企业,吸纳5万农民从事非农产业。

4. 启动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 开展"绿色家园"创建活动,依托林业重点工程,结合村庄整治规划,鼓励和扶持各地开展"小康林业示范村"、"生态文明村"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村屯绿化示范村和社会主义新林区创建活动。启动和实施乡村绿化网络体系建设,以村屯绿化为"点"、路渠绿化为"线"、农田林网建设为"带",构成点、线、带一体化、功能相互辐射的农村生态载体,推进村屯园林化、乡村道路林荫化、河渠风景化、防护林网混交复合化,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各谐的农村优美大环境。

5. 大力推广林业实用技术

女士们、先生们:

中国的林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需要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经验,并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我深信,通过这次研讨会的广泛交流,必将使大家充分了解不同国家和区域关于林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促进技术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发挥林业在改善环境、消除贫困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球和区域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有针对性地遴选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到农村进行组装配套和推广应用。建立一批林业科技示范点和示范户,推广一批投资少、见效快、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适宜农村发展的新成果和新技术。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采取科技讲座、技术咨询、技术指导等形式,对林农进行林业实用技术培训,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广大林业劳动者应用新技术的能力。

最后,预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国内外来宾在北京期间身体健康、生活愉快!

谢谢大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