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支撑引领现代林业

时间:2010-11-23 10:17来源:未知 作者: 点击:

  

江泽慧

(2009年11月8日)

      江泽慧简介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林学会理事长、国际木材科学院院士。我国著名木材科学家和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森林利用学、木材学、木材解剖学的教学、科研、管理工作。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3项,出版《东南亚木材识别及用途》、《中国新林种抑螺防病林研究》、《中国现代林业》等专著5部,《木材学》教材1部、主编论文集3部,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年国家教委授予巾帼建功标兵。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
      四年一度的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今天在美丽的南国绿城、邕江之畔隆重开幕了!这次大会,是中国林业科技界的盛会,是总结过去、面向未来、服务社会、支撑发展的盛会,是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盛会!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中国林学会,向出席大会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关心和支持本次大会的国家林业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向南宁市委、市政府以及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以《深入推进科技创新  支撑引领现代林业》为题,就当前和今后林业科技创新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谈一些认识和思考,供大家讨论时参考。
      一、林业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
      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科技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由“九五”初期的27.3%提高到39.1%,有力地支撑了林业生态建设和产业的快速发展。
      当前,在全球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大调整、大变革,加速新一轮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的产业升级的重要时期,在国家和部门正在认真总结“十一五”,精心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认清现代林业和科技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
      (一)林业地位更加突出,赋予科技创新以新的使命。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新要求,赋予我国林业新的历史使命。胡锦涛总书记在内蒙古和海南考察林业工作时,明确提出了构筑我国北方和沿海两大绿色生态屏障的战略构想。在2009年6月召开的中央林业工作会议上,温家宝总理突出强调了新时期林业发展的“四地位”,即“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要赋予林业以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要赋予林业以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要赋予林业以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要赋予林业以特殊地位”,要求现代林业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新贡献。其中首次提出的第四个地位,反映了林业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背景下所肩负的重大责任。
      (二)林业科技需求更加紧迫,赋予科技创新以新的任务。当前,我国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已经进入一个关键时期。林业所肩负的维护国土生态安全,保障木材及林产品供给,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促进林农增收等重大而艰巨的任务,向林业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需求。
      1.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任务艰巨。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但我国森林资源总量仍严重不足,整体功能仍非常脆弱,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很不适应。人均森林面积仅有0.13公顷,人均森林蓄积量9.42立方米,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2%和15%。人工林生产力水平仅为林业发达国家的20%。荒漠化、石漠化及土地沙化严重制约了西部和西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林业生态建设的压力日趋加大。
      2.保障木材安全和林产品供给的压力巨大。预计“十二五”期间,我国商品材的总需求量将达到3.5亿立方米,而国内的商品材供应仅能维持2亿立方米左右,商品材供需缺口约为1.5亿立方米,供需矛盾十分突出。特别是随着国际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高度关注,各国对原木出口的限制越来越严格,我国木材进口将变得更加困难。因此,大幅度提高木材综合利用率和自给率,切实解决2015年我国人口进入高峰期后的木材及林产品供给问题已经十分严峻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3.科技服务林改和实现兴林富民的任务繁重。当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已在全国推开,取得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在集体林地确权之后,进一步深化配套改革,巩固林改成果,完善林业科技服务,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帮助林农科学经营林地,发展林业产业,在“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基础上,真正使广大林农“敢投入、善经营、能致富”,林业科技工作责无旁贷。
      4.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林业肩负的责任重大。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已成为温室气体的排放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约占世界碳排放总量的20%,在国际气候公约谈判进程中面临巨大压力。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EC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经营网络”的重要倡议,并在2009年9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中国将进一步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大力增加森林碳汇,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这些措施,不仅拓宽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领域,同时也赋予林业科技创新以重大责任。
      (三)科技竞争更加激烈,科技创新面临新的挑战。进入21世纪,世界新科技革命发展的势头更加迅猛,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更加激烈,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科技突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经济、产业格局的大变化,将会引发一场以绿色、智能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
新科技革命将在哪个领域首先取得突破?是新能源和低碳技术,还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材料技术?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为了抢占新科技革命的先机,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美国将在今后10年内,投入1500亿美元来支持发展绿色能源。一旦发达国家在绿色能源技术上率先取得重大突破,将使我国陷入被动地位。此外,发达国家以及跨国公司依靠其科技优势,通过控制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建立技术标准、构筑技术壁垒、垄断高端市场等方式,维持和扩大其竞争优势,使我国林产工业面临巨大压力。为此,我国要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抢占国际生物技术和新能源、新材料技术领域的先机,大幅度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使科技创新成为支撑和引领我国现代林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二、面向未来的林业科技创新热点问题
面对林业科技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我就“十二五”和今后林业科技创新的热点问题,谈几点认识,供大家讨论。
      (一)维护国土生态安全的林业科技创新问题。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林情,决定了林业发展必须把保护和培育森林资源,维护国土生态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在林业生态建设技术研究领域,今后将着重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创制林木新品种;森林培育与生态安全的重大科学理论问题;支撑国家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需要的森林营建、高效可持续经营、困难立地造林、效益监测与评估等关键技术。
      (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科技创新问题。发展现代林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减排增汇的重要途径。今后,应突出两个方面:在林业生态系统基础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森林、湿地、荒漠等生态系统过程与服务功能,揭示陆地生态系统的维护与调控机理,探索气候变化条件下森林与湿地可持续管理生态学机制和固碳减排增汇机制。在林业碳汇技术研究方面,重点研究林业碳汇的增汇、适应机制、计量监测、造林再造林等关键技术等。
      (三)保障木材安全的科技创新问题。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我国木材自给率和综合利用率是解决木材供给不足的必由之路。以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为目标,今后在该领域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用材林培育技术研究。为满足产业发展对优质高产用材林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重点研究林木良种选育、丰产栽培、健康经营、珍贵木材培育等关键技术,提高木材产量和质量,构建完善的用材林培育技术体系。二是要加强木材高效加工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木质纤维类生物质形成基础理论,木材(竹藤)节约节能高效加工技术等。三是要加强林业新材料研发,推进林业新兴产业发展。重点研究新型生物质材料与绿色化学品创制技术,林源活性物质高效提取及新药创制技术等,大幅度提高林产品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推进林业新兴产业发展。
      (四)发展林业生物质能源的科技创新问题。林业生物质能源作为一种新的可再生能源,对于缓解能源危机将发挥重要作用。今后要以实施国家新能源战略为目标,在该领域重点突破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适用资源不足,重点研究各类能源林良种选育、定向培育、林业生物质原料集储等关键技术;另一方面,针对加工利用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加强加工转化技术研究。着重研究生物质定向气化技术;非粮木本淀粉、纤维素生产燃料乙醇技术;木本油料连续清洁生产生物柴油及其综合利用技术;林业生物质发电关键技术;林业生物质制备液化油及其精炼技术。
      (五)大力发展木本粮油的科技创新问题。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确保国家稳定的基础,林业木本粮油生产可大有作为。在该领域重点突出三个方面:一是要加强选育新品种。利用传统和现代生物技术,重点研究油茶、核桃、板栗、枣、柿等主要木本粮油新品种选育技术,培育高产及超高产、优质高抗的新品种。二是要研究高效栽培技术。攻克绿色、精准栽培关键技术,全面提高木本粮油单产和品质。三是要研究精深加工技术。突破木本粮油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利用、储藏等生产技术。
      (六)改善民生服务林改的科技创新问题。在科技服务林改中,一是要加强系统化林业实用技术的研发力度。特别是加强以农户为单元的林业规划和经营管理技术示范、竹木加工利用实用技术以及发展林下经济技术等。二是要加强区域林业支撑技术研究。包括东北国有林区产业结构调整与林下资源开发、南方商品林和珍稀树种后备资源培育、西南地区特色林产业、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型林业、平原地区农林复合经营等相关技术。三是要加强林业资源利用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林业资源化学高效利用、林特产及林药资源开发利用、花卉现代品种创制及设施栽培等技术,创制林业生物质新材料,攻克林产品深加工利用关键技术。四是要加强城乡人居林建设技术。深入研究森林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系机理,研究城乡人居林树种配置、经营管理、配套设施建设技术,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七)林业机械化与信息化的科技创新问题。林业机械化和信息化是现代林业的重要支撑。今后重点加强两方面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一方面,加强林业机械化技术研究。大力研发适合各类地形的森林资源培育、人工林抚育采伐、森林灾害防控以及林业生物质材料和能源加工等新型实用林业机械,开发城乡绿化、人工林营造、防沙治沙、木材高效节能加工、人造板先进制造、森林食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装备,实现林业机械国产化、智能化和信息化。另一方面,加强数字林业技术研究。面向林业信息化建设需求,研究天地一体化数据采集、动态监测、虚拟森林等关键技术,开发森林三维结构参数遥感定量反演理论与技术体系,建立多节点、长期、定量和三维林业资源管理与监测技术系统,实现林业信息的及时、准确、可视化应用。
      (八)现代林业发展的理论和政策创新问题。现代林业的改革和发展,离不开理论指导、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国情、民情和林情,加强林业软科学研究:一是加强林业发展战略研究。以服务于国家林业发展的战略方向为目标,重点研究现代林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现代林业与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关系,林业三大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林业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等。二是加强林业经济与政策研究。以服务于国家林业经营体制改革与政策完善为目标,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林业政策法规、国际林产品贸易、森林认证、森林资源价值评估和生态补偿等。三是加强林业生态文化研究。以建立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重点突出理论体系、物质载体和生态制度等方面研究。
      三、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创新环境
      推进林业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在全行业弘扬科学精神,强化创新意识,完善创新机制,努力营造鼓励科技人员创新、支持科技人员实现创新的有利条件和良好环境。
      (一)弘扬科学精神,强化创新意识。
谈到科学精神,我首先想到的是前不久逝世的科学伟人钱学森。他之所以受到人民的崇敬和爱戴,不仅是因为他在“两弹一星”研究中建立了不朽功勋,更重要的是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对事业的无限忠诚,对科学的孜孜追求。在我国林业战线,也有一批像梁希、郑万钧那样的科学家,他们那种不畏艰难、淡泊名利、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当前,面对科技发展和各项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强化创新意识,摒弃学术浮躁,真正静下心、鼓足劲、求真知、攀高峰,把个人的发展与事业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把科学研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林业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人民谋福利,为国家做贡献。
      (二)坚持以人为本,造就创新人才。
培育和造就一批能够站在林业科技发展最前沿、具有独创精神的林业科技创新人才,是实现“科教兴林”战略的关键。必须加大优秀拔尖人才、尤其是科学领军人物的培养力度,依托国家重大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学科和科研基地,努力培养一批德才兼备、国际一流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要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紧密结合各项科研项目的实施,带出一批实力强、素质高、凝聚力大的创新团队。要加强人才梯队建设,建立有利于青年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和机制,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构建绩效评价体系和人才流动平台,为中青年科技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要加强基层实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基层林业科技骨干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培训与后备人才的培养选拔,建设一支适应现代林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完善创新机制,促进成果转化。
大力推进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鼓励和支持企业及生产单位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组建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林业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解决我国林业产业原始创新匮乏,共性技术供给不足、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等突出问题,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充分发挥政府在自主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和改进科技宏观管理体制,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营造良好的知识产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大幅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四)优化学术环境,营造创新氛围。
推进科技创新,需要有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各级林学会组织是中国学术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交流科技思想、启发创新思维、开展学术评价、建立学术规范的重要使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制定的《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加强学术自律,维护科学形象,倡导诚实守信,反对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交流方面,构建平等、宽松、活跃的学术交流环境,建立、完善“精交流、多争鸣、存质疑”的学术交流机制,为新理论、新观点创造良好的萌芽、传播和拓展空间,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宽松活跃的学术讨论、争辩、切磋的平台。要以各级林学会组织为核心,努力探索符合林业科技发展规律,科学、公正、公开的学术评价体系,检验学术成果、衡量学术水平、引导学术方向。
      各位专家、学者、同志们,中国林业科技工作者是敢于探索、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战斗群体,以梁希、郑万钧为杰出代表的前辈科学家以他们闪光的学术思想和骄人的业绩,奠定了新中国林业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为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黄河流碧水,赤地变青山。”时至今日,我们共同重温梁希先生的教诲,仍倍感亲切。它不仅表达了我们共同的心声,而且深感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责任。我衷心希望,各级林学会组织和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更加紧密团结起来,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宏伟事业中,肩负起林业科技支撑发展的重任,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求实创新,不辱使命,谱写创新创业的新篇章,做出无愧于时代的新贡献。
      谢谢大家!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