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致力雷笋产业发展的“土专家” ——记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虞如坤

本文发布于:
2020-03-13
来源:
阅读6674
推荐1
评论0

虞如坤,浙江省林业乡土专家,宁波市奉化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社长。他是一位天天和泥土打交道,对雷竹种植情有独钟,长期执着追求钻研雷笋栽培技术的“土专家”。他既是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探索者和实践者,又是该技术成果的传播者,为提高雷笋的经济效益,促进竹产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溪口镇是浙江省雷笋的主要产区,当地雷竹种植最早可追溯到晚清时期,有当地《剡源乡志》记载:“雷笋,惊蛰出”为证。

虞如坤自高中毕业后回到溪口镇湖山村从事农业,至今经营雷竹已有30多年。虞如坤一直都是雷笋产区农户中的佼佼者。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就采用稻草、木屑、竹叶等各种覆盖材料进行试验,从而使雷笋达到了“春笋冬出”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但使笋的品质得到提升,而且价格一路上扬。1993年,他在10亩雷竹园里采用毛竹大棚进行覆盖试验,开创了雷竹覆盖栽培技术,当年年收入达30多万元,创业道路上他把其他万元户远远地“甩”在后面。此后采用砻糠作为覆盖材料,一直沿用至今,并在关键技术上不断加以改进。在长期的实践中,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只要在竹林中稍加观察,他就知道整片竹林长势的优劣,根据笋壳色泽的深浅,就能准确判断出覆盖层的温度。

2006年溪口镇实施“雷竹夏秋季出笋技术研究与推广”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他既是实施户,也是农业创新小组成员,在虞如坤的带领下,试验获得成功,将产笋期从冬季再一次提早到秋季,亩产量4000—5000斤,每亩净收入突破2万元。虞如坤凭借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丰富的技术经验,使“雷竹覆盖栽培”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关于他的事迹曾在央视《致富经》《农经》栏目中播出。同时在他的示范带动下,该项技术在全镇广大笋农中得到广泛的推广。雷竹覆盖栽培技术的普遍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同原来的大地雷笋相比,每亩可增产2000—3000斤,亩产值增3.3万元左右,净收入约2万元,以全镇每年1万亩覆盖面积计算,年总产值可达3.5亿元。雷笋产业也成为了当地农业主导产业,成为农户家庭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因此笋农们亲昵地称雷竹为“摇钱竹”“致富竹”。

2009年10月,在虞如坤的带领下,奉化市银龙竹笋专业合作社成立,入社农户262户,主要经营雷笋、毛笋、笋制品等农产品。2019年,销售额达2200多万元。先后获奉化市先进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浙江省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担任合作社社长后,虞如坤不忘初心,多措并举抓服务,引领竹农共同致富。

搭建服务平台,提升服务能力。以合作社为依托,先后成立了奉化市竹笋专业技术协会、宁波市林联竹子研究所、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奉化服务站三个服务机构,建立了低收入农户慈善扶贫基地和残疾人扶贫基地。通过引进高端技术专家、落实院地合作项目、举办科技沙龙、组织农技攻关、普及农技知识、开展技术扶贫等多种形式,开展技术服务。

完善服务设施,创造服务条件。不断加大硬件投入,购置教育培训和农技实验仪器设备,加强温室栽培、农产品烘干冷藏、交易市场等设施建设。为服务竹笋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提高成员素质,培育技术人才。采用“自主培训”与“社会培训”相结合,提高农户的技术素质。目前社员中有高级农技师1人,省级科技示范户2户,农民技术员35人,国家级星火计划实施户39户,初、中、高三级农产品经纪人82人,这些人才已成为合作社发展的技术中坚力量。

代表农户利益,开展惠农服务。与农商银行合作,向社员提供5万—10万元低息信誉贷款,3年来贷款金额累计达163万元;向社员发放农资化肥,用于开展土壤改良、平衡施肥等农技试验和灾后生产自救;开展扶贫帮困工作,结对低收入农户和残疾人共63户,带动低收入农户98户。

今年正月,面对新冠肺炎来袭,虞如坤一边带领合作社社员防疫抗疫,一边为20多个销售大户打通绿色通道,使旺产的砻糠雷笋维持正常销售,尽量减少疫情带来的损失。

合作社成立10年来,合作社社员竹笋种植面积发展到1.4万多亩,集体种植面积300余亩。建立并通过认证的有机食品、森林食品、无公害食品生产基地5个,面积1.17万余亩,农技实验示范基地5个。带动周边农户2000余户,辐射竹园面积2万余亩。新建一座热泵烘干房,加工笋干产品,加工毛笋20余万斤。

雷笋产品通过销售队伍主要销往省内外各大市场,拓展销售渠道,开展“农超对接”,年均销售额达2000万元左右。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开办了天猫溪口旗舰店,上线半年来,销售额达60余万元。

这些年来,虞如坤对农业技术的钻研从未止步,如开展“雷竹林地土壤改良”、“退化竹林复壮技术”、“毛竹砻糠覆盖早出高产”、“新型覆盖材料应用”等技术试验,都取得显著成效,为当地农户的雷笋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我要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