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梁希精神的感召下

      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立的林科,是我国高等林业教育的起点,也是北京林业大学最早的渊源。1952年,这座绿色摇篮正式诞生了。从此,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为着绿染中华的理想,在祖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留下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交融的足迹。

    这所高等学府的名字是与共和国第一任林业部部长梁希先生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梁希先生非常爱护青年人,重视青年在绿化祖国中的作用。1956年3月,中央要在延安召开5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他情不自禁地用生花妙笔赞颂青年,为《中国青年》杂志撰文,号召青年实现绿化全中国的美好理想。是年,他还给高中应届毕业生写信,向中学生介绍林业和林学,热情地号召学生们“勇敢地、果断地、愉快地”加入林业队伍,学会绿化荒山、征服黄河,为祖国改造大自然。

    梁希写下的诗文中,有许多为林业界工作的人们传诵为佳句,其中“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新中国的林人,同时也是新中国的艺人。”这一佳句永远激励人们为祖国的绿化事业努力奋斗,其中也深深地影响着北林广大师生。

    为纪念梁希先生,北京林业大学在校园内建造了一尊坐北朝南的梁希半身铜像。从揭幕那天开始,每一届新入学的学生都要在入学教育之前到这座铜像前聆听关于梁希先生的生平和中国绿色事业的历史,接受大学的第一堂课。

    为了更好地纪念梁希先生,学校专门将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以“梁希杯”命名。这项赛事每年定期举办一次,以此作为“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的热身赛。即参赛同学首先参加校内“梁希杯”及北京市的“挑战杯”的作品选拔赛,优秀作品报送全国组委会参赛。

    每年的上半个学期,“梁希杯”就成为了同学们谈论的焦点话题。他们收集资料,找指导老师指点迷津,废寝忘食地撰写和修改论文;答辩会上,面对专家的提问,各个信心百倍,振振有词;又都很谦虚,虚心接受老师的意见,向老师请教,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

    就这样,在北林大逐步形成了以科研、教学力量为坚实后盾,以研究生为实施主体,以校院两级学生科协为组织依托,以群众性广泛参与的学术科普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为工作基础,以三杯赛事为工作主线的第二课堂科技创新活动实施体系。

    近几年来,北林大的学生连续5年获联合国科教文及国际风景建筑师协会组织的“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大奖,同时连续荣获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金奖和园林设计竞赛奖项;有两名学生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继1999年3件作品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奖后,2001年又先后有13件作品、2003年有16件作品在北京市竞赛中获特等奖等奖项。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北京市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北林学子同样取得优异的成绩。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梁希先生精神的感召。

    “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为了继承绿色的事业,一代一代学子为之奋斗。意气风发的学子挥舞着青春的智慧,他们将自己生命的火花化作到祖国生态建设的第一线去实践。一到寒暑假,数千名学子组成的几十支社会实践小分队,就意气风发地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在广阔的实践舞台上了解国情,认识社会,经受风雨,增长才干,奉献智慧,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深情地把绿色写在祖国大地上。他们闯热带雨林,探河谷莽原,登雪山之巅,进沙漠荒原,踏青藏高原……他们与自然亲近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北林大是我国塑造绿色建设者的摇篮之一,我们有理由相信,伟大的梁希精神将感召着更多的意气风发、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逐渐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   
主题词

评论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