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陈传波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个战略构思高屋建瓴,思想深邃,为“三农”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方向指引。十九大共提出七大战略,其中六个是十九大之前就已经提出来的,如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都已经付诸实践,唯有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新的提法,并且写进了修改后的党章总则中,这是史无前例的。可以说,就三农领域来说,十九大报告中最吸引人,最大的亮点就是“乡村振兴战略”。这一个多月,我参加了不少学习报告会,也读了不少领导和专家的解读,进一步拓宽并深化了我对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识。下面和大家分享几点学习体会。

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认识乡村振兴。这是党中央第一次将三农领域的中心工作提升到战略高度。所谓战略,就是对全局工作有统率指引作用,这有利于系统化地推进三农工作。十九大之前,我们也一再强调三农工作要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但由于没有上升到战略高度来谋划,在实际工作中难免带有一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限性,比较容易出现“按下葫芦浮起瓢”的现象。思想重视有余,系统考虑不足。解决了一个问题,往往又造成了另外一些问题。比如粮价补贴和临时收储,虽然解决了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带来了粮食连年丰收,其中包括史无前例的“十二连增”,但也连带出很多问题,比如粮食库存高企、财政负担增加、诱发寻租、农药化肥过度使用、资源环境透支等等,而且,随着国际形势变化,造成目前新旧问题、两难问题交织的局面。今后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头痛不止医头、更要全身诊疗”,用战略来统率全局,系统谋划,以振兴乡村来统摄整个三农工作。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系统化思维在农村工作中的体现,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在农村中的展现,也是五大发展理念在农村中的实践。

第二,要从长远的眼光理解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中短期的战术行动,而是面向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长期战略,在未来三十多年将持续不断实施。以前我们在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时候往往是制定五年计划。短期内,搞硬件建设容易见效,搞少数示范试点是可以的,但对生态恢复、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涉及到社会、文化等的培育和环境的治理,必须长抓不懈,长期一贯地坚持。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要在2030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要补齐农业农村这个最大的短板和短腿,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只搞试点搞示范,必须有面上的整体性变迁。这只有在提升到战略高度,在立足当下的同时,更加谋划长远,持续不断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才可能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

第三,要从全局的视角把握乡村振兴。上升为全党全国的战略后,战略的实施就更容易形成合力。以前我们在推进农业农村问题的时候,往往是采用战术性的“单打独斗”,那方面出了问题,就由某一个部门单独解决,有时会导致部门与部门之间相互掣肘,甚至部门与部门之间出台的政策意见出现打架。举个最近的例子,我们今年在全国作返乡创业抽样调查,涉及到返乡创业者的认定问题。地方人社部门的政策与精准扶贫“建档立卡户”就存在矛盾。建档立卡户认定的标准是没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场地,而返乡创业在政策认定的时候需要有自己独立的经营场地,返乡创业与精准扶贫的最终目的都是让农民通过创业就业脱贫致富,但认定标准都难以统一,不能形成合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将部门之间战术性的单打独斗,整合成战略上的群策群力,要将过去零敲碎打的资源切割,整合成同心协力的资源利用。如农村土地利用、粮食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也迫切需要在战略层面上协调并进。

以上是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方针的学习体会。就其具体内容来说,一共有十句话,言简意赅、内涵丰富。我重点结合我的理解,挑选其中的三句,谈下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第一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总书记讲“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三农工作,无论是在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还是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都是根本性的、全局性的问题。总书记讲,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把“三农”工作牢牢抓住,紧紧抓好。

第二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以前多次单纯强调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基础上,这次新提出了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单纯讲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感觉仍然没有上升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高度上来。特别强调农村现代化,农村现代化意味着什么,我这里分享一个小故事,管窥见豹。十年前我在电视中偶然看到一个专家讲座,至今印象深刻,这位专家讲他在日本很偏远的乡村上厕所,发展厕所中居然都有备好的卫生纸。我们学校实现这个目标也才三年,那么中国偏远的农村,什么时候才能达到这种程度?先不说有没有人全部取走,就说谁来维护全国人民的厕所?这需要多少资源投入?需要做多少工作?农民向往城市,主要向往什么?除了就业岗位多,就是城市便利的现代化生活。现在我们的城市化率过半,还有七亿人生活在农村,未来即使城市化率达到70%,也还有四五亿人生活在农村,农村必须现代化,要让农民过上现代化的生活。只有所有中国人都过上现代化的生活,才谈得上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调农业农村现代化,绝对不是简单地让农业现代化,要更突出农村现代化。

第三句:“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其中“小农户”这个词还是第一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我长期研究关注小农户,博士论文写得就是小农户。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这是相当接地气的。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现代农业与小农不是对立的,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小农仍然是重要的力量。二是说当前和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小农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基本面。

其实,小农也是全球大多数国家农业经营的基本面。最近在中国农大听了一个讲座,主讲人是英国国家学术院院士迈克尔•利普顿,他用联合国粮农组织45亿个农场的数据,分析了1960年到2000年的农场规模,一个基本的发现是,除了高收入国家之外,农场的平均规模是持续趋于下降的。

我们过去讲到发展现代农业,就拿规模经营做文章,对消灭小农,发展规模经营的希望过大。适度规模是目标,有的地方具备,但更多的地方,在相当长时期内会长期存在小农户。我国现在还有2亿多农户,土地流转提了这么多年,有的甚至一亩补贴几百元,也只有35%的流转比例。关键问题是,你让这些失地农民到哪儿去?他们的出路在哪儿?有人说了进城落户啊。去年我参加了中央财办和中央农办“关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问题”的调研,跑了六个城市,一个总的感觉是外来农业转移人口基本上不可能在务工的地方落户。只有极少数被评为优秀农民工的,象征性地可以落;或者足够有本事,能买房落户。

对消灭小农,我们需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这是总书记的高瞻远瞩。陈锡文主任多次讲,到目前为止,总书记仅对两个问题讲过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一是他讲关于人口城镇化的问题,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二是改变我国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需要条件,需要时间,要放在大的历史背景下去审视,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人口城镇化和改变分散粗放的农业经营方式,这两件事本质上是同一件事。总书记讲,小农户在我国历史上有过辉煌的历史,未来还将长期存在,要有针对小农的相关政策。不能忘记了普遍农民,他们的经营状态是我们的基本面。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解决好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此基础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政策意图明确、清晰,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遵循。是我们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新的部署、新的要求。

振兴乡村和林业系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实干,期待今后能有机会向在座的领导和专家取经学习,共襄盛举。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