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会员申请
邮箱登录
English

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

来源:学术部 发布时间:2025-04-18 浏览量:87

图片1-.png

2025年4月11日至14日,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在吉林农业大学召开。此次年会由中国林学会和吉林农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吉林省林学会、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共同承办,北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协办。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同志,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玉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教君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校长李启云教授,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谭国庆同志,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教授级高工,中国林科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中国林科院副院长王军辉研究员等领导和知名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有关直属单位、各林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各省(区)林草主管部门、林业与草原及相关科研教学单位、林草生产经营单位及企业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生和新闻媒体记者等共计15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共襄学术盛举。

年会以“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青春赋能林草新征程”为主题,旨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聚焦国家林草中心工作,通过学术交流、成果展示,激发林草青年人才的智慧、活力与担当。

图片2-.png

中国林学会、吉林农业大学领导致辞

赵树丛理事长在讲话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使用,2023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使用的若干措施》,为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成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营造了宽松的氛围,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今年恰逢“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林草事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在践行“两山”理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赵理事长强调,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首都义务植树活动时强调,要更加注重“提质”“兴业”“利民”。广大林草青年科技工作者一定要牢记总书记嘱托,自觉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实现美丽中国的目标贡献青春力量!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要将个人的科研追求与国家的战略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研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心怀对祖国绿水青山的热爱与责任,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念,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二是要勇攀科技高峰,要打破学科壁垒,瞄准世界林草科技发展的前沿问题和我国林草发展的关键性、瓶颈性问题,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为我国的林草事业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推动林草科技迈向更高水平;三是要传承科学家精神,要传承和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学习他们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为林草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树立良好的科研道德风尚。赵理事长表示,本次年会共设立一个主会场和42个分会场,涵盖了林草科技的各个领域,这些分会场均由青年林学家精心设计、筹备和实施,充分彰显了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智慧与力量。年会首次与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合作设立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青年科学家论坛”分会场,进一步拓宽了青年科学家交流的舞台。同时,本次年会还聚集了众多国家基金A类项目获得者、长江学者、万人计划等高层次林业青年专家,充分彰显了本次大会的学术水平。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林学会为青年人才成长“搭台扶梯”“铺路架桥”的作用。

李启云校长在致辞中介绍,吉林农业大学作为吉林省首批省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高校,建校77年来坚守“立德树人、强农兴农”校训,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学校学科与科研实力强劲,拥有11个博士学位授权、34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科技服务网络遍布全国,省科技奖获奖数量多年居省属高校榜首。2024年李玉院士团队摘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创省属高校历史。2021年成立的林学与草学学院,在林木育种、草地生态等领域承担超80个国家级项目,发表SCI论文200余篇,积极赋能吉林省林草科技创新和“双碳”战略实施。李启云校长以净月潭破冰绽放的冰凌花为喻,寄语青年学者以科技创新绘就生态中国崭新篇章,让“吉农林草”成为“两山”理念鲜活注脚。

图片3-.png

有关领导、专家、青年代表致辞发言

在年会开幕式上,吉林省林业和草原局二级巡视员谭国庆致辞。吉林农业大学的青年学者代表李志鹏教授发言,呼吁青年携手以青春之力谱写林业高质量发展篇章,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力量。年会开幕式由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教授级高工主持。

年会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教君研究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崔丽娟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刘景圣教授、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于海鹏教授以及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李昌珠研究员作大会主旨报告。主旨报告会由中国林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军辉研究员主持。

图片4-.png

朱教君院士作年会主旨报告

朱教君院士在主旨报告《森林生态屏障与黑土地保护》中指出,我国东北地区作为世界四大黑土区之一,加强黑土地保护意义重大。报告详细剖析了东北地区林草田演变历程,揭示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退化主因,并提出林草湿田生态系统(山水林田湖草沙)合理配置的系统治理思路。通过界定复合系统协调性内涵(涵盖目标、功能、结构、管理协调),设定量化指标定义协调度,构建机理模型。同时,结合东北地区耕地区划与土地资源现状,指出当前森林生态屏障存在量少、质低、功能差及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性提出东北林草田复合系统协调布局方案,涵盖可调整的土地面积和格局、基于流域-风域适用范围空间分布以及基于分区调控目标的协调布局技术实施流程。在新型农田防护林网构建方面,明确其对黑土地的保护作用;分析了农林防护林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包括现存面积下降、林网景观破碎、规划布局不适合农业现代化等;创新提出了基于景观连通性构建农田防护林体系。

图片5-.png

崔丽娟研究员作年会主旨报告

崔丽娟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滨海湿地生态修复的前沿与展望》,从全球滨海湿地概况、中国滨海湿地变化及其胁迫、滨海湿地恢复理论探讨、滨海湿地近自然恢复技术等四个方面,论述了生态杠杆理论框架和应用,提出了基于生态过程恢复、多目标协同恢复、智能化与精准化技术应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恢复等未来滨海湿地系统化修复的研究展望。崔丽娟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全球滨海湿地退化严重,近300年面积损失87%,中国滩涂湿地减少42%,光滩丧失威胁鸟类栖息,填海造陆与污染加剧。提出“近自然恢复”理念,基于生态系统负反馈与自组织理论,构建“生态杠杆”框架:通过建立局部生态支点(如优化植物、调整水文),利用生态过程(种群扩散、地貌演变)推动全域恢复,在广东海丰实践成效显著。未来湿地生系统需基于生态过程恢复、多目标协同恢复、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恢复以及加强智能化与精准化技术应用。

图片6-.png

刘景圣教授作年会主旨报告

刘景圣教授的报告题目是《林下特色可食资源开发利用与未来趋势》,刘教授从我国森林食品资源、东北林下特色可食资源优势、研发现状、研发趋势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树立大食物观,发展森林食品,丰富“森林粮库”。他在报告中介绍,发展森林食品是国家战略,全国林下经济规模化经营和利用面积超6亿亩,产值突破1万亿元。东北林下资源丰富,涵盖食用菌、林药、山野菜等,具有高营养与保健价值。当前产业存在加工粗放(精深加工不足20%)、品牌弱、品种单一等问题。研究团队研发了功能性食品(如密环菌改善睡眠产品)、坚果资源高值化利用技术。未来研究工作聚焦功能挖掘、标准构建、副产物转化及多元营养食品开发。

图片7-.png

于海鹏教授作年会主旨报告

于海鹏教授的报告以《林木生物质精炼与多元转化利用》为题,围绕国家对林木资源高效利用与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难题,提出“基于特征化学键调控”的科学思路,实现林木资源各组分高效分离和多角度高值化利用。报告主要从林木生物质三组分绿色高效解离新策略、纳米纤维素的绿色低成本规模化制备新方法、纤维素高效溶解与超分子组装构效调控新机制、纤维素的超分子组装和构效调控机制、木质素炼制转化与功能利用调控机制等五个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利用绿色低共熔溶剂技术,高效分离纤维素、木质素与半纤维素,纳米纤维素绿色低成本规模化制造方法,利用纤维素、木质素等组分创制高强度纤维、生物塑料、仿生材料、高分子材料、胶黏剂等多元生物基新产品。目前,多项研究成果正在和企业开展产业化合作。

图片8-.png

李昌珠研究员作年会主旨报告

李昌珠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油茶油料环境健康效应的物质基础和高值化利用技术》,报告从油茶产业技术迭代升级和挑战、油茶油料资源挖掘的方法学、油茶籽产物环境健康效应物质基础、油茶籽油料高值化利用新技术、大健康产品和产业链五个方面,论述了科技创新引领油茶千亿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油脂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研究团队创新了木本专用检测方法学和专用检测技术,创建了油脂分子与活性分子二维/三维结构数据库,验证了茶皂素精油协同抗菌生物活性和消除耐药性假设,提出“物理+生物”高转化利用路径。研究成果将推动油茶籽油提炼的茶皂素向医药、美容等大健康领域延伸,系列产品将进一步推动油茶产业发展。

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作为国内林草领域最具影响力的青年学术品牌活动,已成功举办16届。本届年会共设42个分会场,安排了500余个特邀和专题报告,报告数量和参会人数创历届之最。年会不仅展现了林草科技创新是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安全屏障构建的关键支撑,还呈现出三大特色:一是加强前沿引领,围绕“三北”工程、集体林改、国家公园、林草碳汇、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国家战略需求,开展多学科交叉研讨;二是推进产学研用融合,首次增设油橄榄产业、林果保鲜与贮藏、森林菌物资源开发等应用型专题分会场,推动科研与产业需求对接;三是体现青年主导,45岁以下报告人占比超70%,展现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活力。与会者表示,将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贡献青春智慧。

图片9-.png

年会分会场

图片10-.png

年会学生志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