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会员申请
邮箱登录
English

聚焦性状解析与育种技术创新路径—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36杨树分会场学术纪实

来源:学术部 发布时间:2025-04-21 浏览量:59

图片1-.png

2025年4月12-13日,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36杨树分会场在吉林农业大学举办。分会场由浙江农林大学卢孟柱教授与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尹佟明教授担任主席,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李金花研究员、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孟凡娟教授担任秘书长。分会场由中国林学会杨树专业委员会联合吉林农业大学林学与草学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浙江农林大学、南京林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和北京林业大学共同承办。以“杨树性状解析与育种技术创新”为主题,设置2个特邀报告,23个专题报告,吸引全国科研院校、相关机构近50位知名专家、青年学者与研究生代表齐聚一堂,围绕杨树重要性状分子机制、育种理论与技术等前沿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聚焦重要性状分子机制,共探科技创新路径


图片2-.png

会议主席卢孟柱教授(左)和尹佟明教授(右)

北京林业大学谢剑波教授以“PopbZIP2与PopMYB4互作协同调控林木生长与抗性”为题,深度剖析转录因子协同调控杨树生长与抗性的分子机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卓仁英研究员聚焦“胡杨耐盐关键基因快速筛选及功能鉴定”,突出展现了胡杨耐盐性分子育种的研究成果和前沿问题。

图片3-.png

特邀报告人谢剑波教授(左)和卓仁英研究员(右)

在“分子机制与精准育种”专题中,东北林业大学李成浩教授做了题为《PuMYB40与PuWRKY75在磷缺乏条件下促进杨树有机磷利用的协同作用》的专题报告,分享了高层次调节因子协同控制和调节有机磷利用驱动的分子机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徐静副研究员的专题报告,分享了“杨树抗旱基因PdeCRCK6的克隆与功能分析”研究成果,二位专家展示了分子水平精准育种的巨大潜力。

图片4-.png

专题报告人李成浩教授(左)和徐静副研究员(右)

多维度视角,深入探索木材发育与功能基因

在“杨树木材发育分子机制”专题环节,学术成果百花齐放。东北林业大学徐文晶副教授和西南大学付小康副教授围绕木材发育的前沿科学问题,分享了“杨树木材纤维素生物合成及沉积研究”和“The auxin-PLETHORA 5 module regulates wood fibre development in Populus tomentosa”研究成果,内容涵盖纤维素合成、激素调控机制等方向;青岛农业大学刘福妹副教授作了题为《杨树PdCSD2基因对形成层和木材发育的影响及重离子辐射杨树突变体库的初步构建》的专题报告,介绍了杨树突变体库构建的研究进展;北京林业大学刘琳讲师分享的《GRF20-MYB4模块通过调控细胞壁合成基因影响杨树木材形成》报告,以GRF20-MYB4模块调控细胞壁合成为例,揭示了基因调控木材形成的新路径,为木材分子育种工作提供了理论支持。

图片5-.png

专题报告人徐文晶副教授(左)和付小康副教授(右)

图片6-.png

专题报告人刘福妹副教授(左)和刘琳讲师(右)

青年学术风采,累累硕果备受关注

图片7-.png

专题报告人(从左向右依次)博士后夏宇飞、陈嵩、代秀芳和于越

图片8-.png

专题报告人(从左向右依次)博士后周美琪、宋琴和温少莹

4月13日,青年科研人员成为学术舞台主角。在卓仁英研究员主持的专题报告环节,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和东北林业大学的青年博士后研究取得的成果令人瞩目。北京林业大学夏宇飞博士后的“PagHB7/PagABF4–PagEPFL9模块调控杨树气孔密度和抗旱性的分子机制研究”、东北林业大学陈嵩博士后的“PdMADS68平衡杨树生长与抗旱的分子机制研究”、代秀芳博士后的“赤霉素激活PtrLBD39-PtrHDA6模块调控杨树木质素生物合成的机制研究”、于越博士后的“PabBBX27与PabGLK2协同调控杨树叶绿体发育的分子机制研究”,围绕气孔调控和抗旱性分子机制、木质素生物合成机制、协同调控叶绿体发育分子机制等方面,展开了深入讲解和交流。

图片9-.png

专题报告人(从左向右依次)博士生和玉婷、李纬楠、董宁、王紫阳和冯贺

博士与硕士研究生群体同样表现亮眼。浙江农林大学张进教授主持的专题报告环节,东北林业大学周美琪博士后的“PtrbZIP12调控毛果杨抗旱分子机制研究”与和玉婷博士生的“PuC3H35调控杨树根尖分生区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西南大学宋琴博士后的“PtoMYB142 enhances drought tolerance in Populus tomentosa by regulating wax biosynthesis and gibberellin catabolism”,共同展示了在杨树干旱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浙江农林大学温少莹博士后的“杨树表皮毛:研究导管分化的模式”,展示了杨树表皮毛分化发育过程类似于导管分化从而可以作为导管研究的模式;北京林业大学李纬楠博士生的“红叶杨叶色变异机制研究”,分享了红叶杨叶色变异多组学分析和成色机理研究成果;浙江农林大学董宁博士生的“杨树NADPH氧化酶影响应拉木的形成”和王紫阳博士生的“中山杉应压木形成的诱导机制”,共同展示了应拉木和应压木形成机制研究的最新成果。

图片10-.png

专题报告人(从左向右依次):博士生毛金燕、郭臣臣和硕士生付威、余长宏、庞志

澎湃青春力量,赋能杨树科研新征程

李成浩教授主持的专题报告环节,进一步体现了研究生科研力量的崛起。博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冯贺的报告《大青杨PuERF018响应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南京林业大学毛金燕的报告《美洲黑杨MSL-lncRNAs同源序列对雌株性别不稳定性的影响模式》和郭臣臣的报告《杨树重要经济性状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基因组选择研究》,分别聚焦低氮胁迫分子机制、性别决定、全基因组选择等研究热点问题,推动了杨树性状分子机制研究走向更精准的育种方向。来自3个硕士研究生的专题报告,包括南京林业大学付威的报告《基于BLUP和GGE双标图的中国两个不同地理地点杨树无性系生长表现及稳定性分析》、山西农业大学余长宏的报告《PagMYBS1转录因子调控84K杨生长发育功能分析》和内蒙古农业大学庞志的报告《木本植物中LAZY基因促进重力响应的研究》,分别分享了各自在无性系生长表现及稳定性、调控网络、生长发育以及重力响应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出良好的科研潜力与学术素养。

以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谱写林草事业新篇章

图片11-.png

专题报告

图片12-.png

会场全景

本次会议紧扣“深入践行‘两山’理念,青春赋能林草新征程”这一主题,通过高水平学术交流与成果展示,系统梳理杨树重要性状的分子机制、功能解析与高效育种技术创新路径。与会专家一致强调,加强重要性状基因功能研究与分子育种应用,是推动杨树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也是林业科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未来,学界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速科研成果转化,为我国林草事业注入强劲科技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