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全景
2025年4月12-13日,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21油茶培育分会场在吉林农业大学举办。分会场以“油茶质量提升关键技术与产业发展模式”为主题,设置1个特邀报告、10个专题报告,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和青年代表就油茶资源收集评价、种质创制、育种新技术新方法、茶油加工与副产物利用等科学问题展开深度研讨。
王开良、林萍主持报告会
特邀报告:袁德义教授
专题报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袁德义教授作了题为《油茶种质创新与花果调控技术研究》的特邀报告,通过“一张图谱”“三项技术”和“十大品种”阐述了其团队在油茶远缘杂交育种、体细胞杂交育种和倍性育种技术体系领域的最新成果,展示了团队经过近20年的时间培育出的10个有较高应用价值的油茶新品种。选育的大果、丰产、适宜轻简化栽培的3个良种‘华硕’‘华金’和‘华鑫’(2009年),亩产茶油达50kg以上(全国平均亩产9.22kg);通过远缘杂交,创制出‘德油2号’‘德油3号’‘德油4号’3个“新一代”油茶新品种获国家新品种权(2021年);选育出‘海油1号’‘海油2号’等4个海南油茶良种在海南进行推广(2016年)。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萍研究员分享了《油茶油脂性状分子辅助育种研究进展》的报告,重点介绍了该团队利用普通油茶自然群体为材料,开展含油率、脂肪酸成分等重要经济性状早期选择技术研究的历程。团队早期构建的油茶经济性状早期选择效率仅为64%左右,通过技术创新升级及检测技术的提升,实现了早期选择达到85%以上。展示了基于SNP标记和SSR标记分别构建的普通油茶的二维分子身份证和3D指纹图谱,为油茶良种苗木的鉴别和溯源奠定了扎实基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罗凡副研究员以《热处理对油茶籽有氧化稳定性的影响和机理分析》为题,分享了油茶籽加热过程中活性成分的形态和含量变化规律以及所引发的油茶籽油抗氧化、风味等品质的联动效应,为油茶籽油加工工艺及新产品开发提供了研究思路。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王安妮硕士介绍了普通油茶不同花期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发现早中晚不同花型无性系和‘长林40号’、‘长林53号’均在盛花期观测到的昆虫数量最多,早花型无性系种仁平均含油率(35.75%)最高,中花型无性系的平均油酸含量较高(83.2%),‘长林53号’始花期的油酸含量较高(80.97%),盛花期的果实亚油酸含量最高(8.99%)。早中晚花型无性系和‘CL53’各花期的果实性状呈正相关关系、亚油酸含量呈正相关。四川农业大学的冯士令副教授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魏祯倩助理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基于低共溶溶剂的油茶副产物中多糖和茶皂素的绿色提取及其功能化应用方面的工作。
代表发言讨论
在“油茶产业提质增效路径”研讨环节,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的贾效成副研究员提出“可控热反应改善茶油风味控制质量风险策略”,结合其团队在热带油茶籽油的加工制备方面的研究,提出了美拉德反应影响油脂风味和安全性的双面影响及对策。四川农业大学油茶研究团队孔庆博博士介绍了他们自2016年开始持续对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江西、湖南、浙江、重庆等8省18市(县)48个乡镇的油茶种质资源进行实地考察和种质收集,共收集叶片基因样本588份,相关研究结果在《Scientia Horticulturae》《植物科学学报》等杂志发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林萍团队建立了高光谱成像(HSI)技术实现了对单粒种仁含油率的可视化预测,其中最优预测模型的预测决定系数可达0.9383,预测均方根误差为1.7921%,相对分析误差为4.0271。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来自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可食用林产品加工利用团队展示了油茶皂素基水凝胶的制备和在水果保鲜中的应用,该水凝胶在机械性能、导电及传感性能等方面具有优异表现,尤其是可以降低水蒸气渗透性8.38%,氧渗透性降低5.74%,抗氧化性提高75.92%,保湿率为40.75%,在水果保鲜等方面具有经济和生态前景。
本次会议展示了油茶定向种质创新方面的研究进展;呈现了油茶种质资源高光谱方法在油茶籽无损检测、油茶籽油品质控制和风味创新、油茶副产物中茶皂素的低共溶溶剂高效萃取研究方面的突破;在油茶产业的种质创新、资源开发、油脂品质控制、风味创新和副产物利用等方面推动了学科发展或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或产业化进展等。
会议期间还组织了科研和产业融合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探讨。袁德义教授分享了科研“四步法”,即“生产问题→科学转化→技术研发→应用推广”;林萍研究员分享了分子育种与知识产权保护协同的宝贵经验;罗凡副研究员分享了从科研现象捕捉产业痛点的创新思维。
本次分会场通过学术报告、专题研讨与经验分享,系统展示油茶全产业链技术突破,推动育种、加工、保鲜等学科深度融合,为青年科研人才搭建成长平台,促进我国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