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会员申请
邮箱登录
English

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林木生物育种——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2林木遗传育种分场学术纪实

来源:学术部 发布时间:2025-04-22 浏览量:95

图片1-.png

2025年4月12-13日,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2林木遗传育种分场在吉林农业大学举办。分会场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林木生物育种”为核心议题,汇聚3个特邀报告、5个青年专家分享及7个研究生学术展示,聚焦林木良种选育、环境适应机制解析等前沿领域,为应对气候挑战下的林业发展提供创新方案。

前沿报告:多维度揭示育种科学内核

图片2-.png

郝广友研究员作特邀报告

生理生态机制解析:解码树木抗逆“密码”。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郝广友研究员在《水力功能性状与树木的生产力和抗逆性形成——林木良种选育的生理生态学基础》特邀报告中,系统揭示树木水力功能性状对生长与抗逆的关键作用。研究证实,冬季栓塞现象制约高纬度树木存活,而越冬栓塞抗性及导管修复能力相关性状,成为选育高产、抗旱、耐寒树种的关键靶点,为抗旱耐寒树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撑。

图片3-.png

李伟教授作特邀报告

分子机制突破:解析杨树环境适应“密钥”。东北林业大学李伟教授以《杨树木材形成与环境适应多维度调控机制解析》为题,阐明杨树木材形成的多维度调控网络,解析次生木质部分化的表观遗传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杨树通过优化维管系统结构应对干旱的分子策略,为优质高产杨树品种选育奠定坚实基础。

图片4-.png

徐辰武教授作特邀报告

技术革新引领:作物育种4.0时代启示。扬州大学徐辰武教授分享《作物全基因组选择育种新策略与应用研究》的特邀报告。报告指出,作物育种已迈入“全基因组选择+基因组编辑+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4.0时代。其团队通过整合多组学数据与机器学习算法,创新全基因组选择技术,实现“精准预测—智能设计—高效验证”育种闭环,为林木育种技术革新提供借鉴。

青年发声:创新成果点亮学术舞台

图片5-.png

薛良交教授、孙海汐研究员、李彦杰副研究员、张子杰副教授、赵凯副教授作报告

青年专家与研究生群体聚焦细分领域,成果丰硕。

表型技术突破:中国林科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李彦杰副研究员展示林木种质资源高通量表型评价技术,打通“基因型-环境-表型”关联解析链条;山西农业大学赵凯副教授团队的研究发现PagHSF4介导茉莉酸生物合成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调节杨树生长发育和耐盐性。

表观遗传探索:南京林业大学薛良交教授构建南林‘895’杨表观遗传突变群体,揭示了DNA甲基化对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河北农业大学张子杰副教授团队揭示转基因741杨六倍体特性及其生长抑制机制。

细胞组学应用: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孙海汐研究员展示单细胞测序与空间转录组学结合,实现了对植物细胞类型、基因表达动态及空间定位的高分辨率解析。

研究生创新:东北林业大学李萌博士构建了PtrVCS2蛋白质磷酸化修饰调控杨树适应干旱环境的分子作用模型,东北林业大学孙怡博士介绍了杨树纤维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调控S型木质素生物合成的分子机制,东北林业大学卢晗博士建立了水曲柳基因编辑体系,沈阳农业大学杨雪发博士发现RNA结合蛋白PdbKH1耐盐新机制。

热点研讨:凝聚共识共探破局之道

图片6-.png

与会专家学者积极讨论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林木生物育种研究前沿”研讨环节,专家学者围绕三大议题展开深度思辨:

议题一:智慧型林木育种——从基因编辑到人工智能

专家提出整合表观遗传调控(DNA甲基化/SND修饰)与人工智能算法,构建“精准预测-智能设计-高效验证”的育种闭环。强调突破传统转基因技术局限,通过“理性再驯化”策略筛选抗逆基因库,优化基因组合。

议题二:资源保护与利用——从基因库到生态系统

针对极端气候适应性需求,呼吁加强耐寒、耐旱等特殊种质收集保护,如抗寒猕猴桃(耐受-36℃)、云南极小种群胡桃科物种等。建议建立表型-基因关联分析体系,定向改良水分利用效率等适应性状,平衡生态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议题三:技术创新与学科融合——破解长周期育种难题

专家提出应用时空转录组技术解析林木抗病机制,探索染色体加倍与表观遗传协同调控路径。强调培养“林木+人工智能”复合人才,突破数据建模与高通量表型技术瓶颈。

展望未来:以创新驱动林业抗逆发展

本次分会场通过学术报告与前沿研讨,系统梳理气候变化下林木生物育种的挑战与机遇。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气候变化是林业科研的“终极战场”,需以种质资源为根基、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跨界人才为支撑,构建适应未来的“智慧林业”新体系。期待林业青年科研力量勇担使命,在应对气候危机的征程中开拓创新,为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