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场合影
2025年4月12日,第十七届中国林业青年学术年会S22林果保鲜与贮藏分会场在吉林农业大学举办。本次会议聚焦“林果保鲜与贮藏”主题,围绕采后品质调控机制、新型保鲜材料研发及营养功能性成分利用等前沿课题展开深入探讨,为推动我国林果保鲜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新动力。
多维度研讨,探索保鲜贮藏新路径
单伟教授作特邀报告
会议围绕“林果保鲜贮藏技术的创新与功能开发”核心方向,从分子机制解析、智能材料设计、生物降解技术应用以及功能性成分开发等多个维度展开研讨。华南农业大学单伟教授进作《高温对香蕉果实采后品质影响机制及调控》特邀报告,深入剖析了经济林果实采后品质调控的分子机制。湖南省农业科学院丁胜华研究员分享了《仿生响应保鲜材料的创制与采后果品品质调控》报告,展示基于智能控释膜的材料,该材料可根据果实的呼吸强度动态调整气体透过率,有效延长果蔬的货架保鲜期。
功能成分开发,拓展森林食品新领域
在森林食品功能性成分开发专题中,吉林农业大学贺阳副教授详细阐述了山葡萄花青素的提纯与稳态化技术,其研发的创新工艺显著提高了花青素的保留率。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王海蛟副研究员系统性地分享了桑叶中异戊烯基酚类的营养活性及其生物合成,为森林食品的功能性物质开发提供新思路。
重大技术突破,引领保鲜技术新变革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次会议首次集中展示了保鲜技术领域三项重大突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勇副研究员团队开发的果实真菌毒素生物降解技术展现了巨大的应用潜力;浙江大学李栋副教授系统介绍了基于Hydro-locking结构的凝胶相变控制策略研究,展望其在食品领域的应用前景;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王昱副研究员聚焦“化学自组装敏感膜与林果保鲜”,创新性提出纳米纤维膜的模块化组装策略,该技术在抑制多种果蔬衰老褐变方面效果显著。
创新趋势突显,学科融合催生新方向
会议突显三大创新趋势:方法论上,深度应用代谢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解析保鲜机制;产业化方面,智能响应材料和纳米技术等新兴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型;学科交叉特征愈发明显,食品科学、材料工程与合成生物学的深度融合催生了生物降解保鲜剂和基因编辑保鲜性状调控等新方向。
会议期间举行的青年学者报告环节,为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单幼霞、广西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谢丽红、福建农林大学的张舒婷等青年科技工作者们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机会。
分会场由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李涛涛研究员、西南大学姚世响教授、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质量安全研究所丁胜华研究员、浙江大学李栋副研究员及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陈勇副研究员5位专家共同主持,来自15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20余名代表参与了讨论。此次会议不仅为林果保鲜与贮藏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交流平台,也为推动我国林果保鲜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升级注入了新的动力。
丁胜华研究员、周倩教授作报告
李栋副研究员、姚世响教授作报告
青年专家学者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