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16日至18日,以“竹梦同行・产链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暨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七届三次全体理事会在四川乐山召开。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琳,乐山市委书记赵波、市长赵迎春、市政协主席黄平林,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进、院长李方裕,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宗迁等领导嘉宾出席会议。来自全国竹业领域的专家学者、行业主管部门负责人、企业家及青年学者等300余位代表齐聚三江之畔,围绕竹业学术创新与产业绿色转型展开深度交流,共绘竹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主持。

乐山市委书记赵波、乐山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刘进、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陈宗迁、中国林学会副秘书长曾祥谓致辞讲话
赵波在致辞中表示,乐山作为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生态条件优越,竹林资源丰富。2024年,乐山林业综合产值达到436亿元,其中竹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竹农人均增收5800元,实现了生态保护、产业发展与农民增收的协同推进。诚挚欢迎各界人士积极参与乐山竹业创新实践,共同探索生态价值转化的新路径。
刘进在致辞中介绍,乐山师范学院紧密对接地方竹产业需求,构建了以林学为核心,融合生物学、生态学、食品科学的农林生态学科体系,依托竹类省级重点实验室——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学院持续开展竹类病虫害防控、良种选育等关键技术研究,累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10余项,技术成果推广应用面积达21万公顷,带动数千竹农人均增收5000元,以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助力区域竹产业创新发展。
陈宗迁在致辞中表示,四川省作为全国竹产业强省,2024年竹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近年来,乐山依托丰富的林竹资源,培育了永丰、凤生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突破多项核心技术,竹浆造纸产能居全省首位,竹质车辆板材和夹江书画纸分别占全国市场份额的25%和60%以上,产业竞争力持续领跑西南地区。
曾祥谓在讲话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为竹产业发展指明方向,从“让竹林成为四川美丽乡村的一道风景线”到“把小竹子做成大产业”,为行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我国已形成“竹林培育—笋材加工—竹文旅康养”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以竹代塑’科技创新研修班”等平台,向马来西亚、尼泊尔等15个国家分享中国竹业技术与经验。本届大会聚焦竹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竹林高效培育与生态利用、竹材竹笋多元化开发、竹林下经济与竹文旅融合四大方向,中国林学会将持续搭建产学研用融合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彭琳启动大会开幕
开幕式上,赵树丛理事长与彭琳副主任共同启动第二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与乐山市林竹产业招商推介会。乐山市下辖的犍为、井研、夹江、沐川等区县代表分别进行招商推介,全面展示当地竹产业资源优势与合作机遇。现场签署了16个战略合作与投资项目,涵盖竹资源开发、林竹产品精深加工、林旅融合发展等多个领域。与会嘉宾还参观了乐山林竹产业成果展,近距离了解竹制建材、生物基材料等创新产品的产业化进展。
大会开幕式后,蒋剑春、刘世荣、杜官本三位院士先后作主旨报告,从生态价值、产业链升级、技术革新维度,为竹业发展提供顶层智力支撑。主旨报告环节由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南京林业大学丁雨龙教授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世荣研究员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森林生态学专家刘世荣研究员以《创新驱动竹产业绿色发展,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为题作报告。他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形势严峻,中国年均气温增幅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除工业减排外,增强陆地生态系统碳汇尤为关键。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碳汇的主体,我国森林碳储量达308亿吨,占全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39%,其碳汇贡献率高达74%-86%。为实现碳中和目标,需多措并举:保护现有森林、科学扩大造林、加强森林经营以提升固碳能力,并大力发展木质林产品替代高碳材料。刘院士指出,我国竹林资源丰富,面积达734.95万公顷,虽仅占森林面积的3.04%,但竹制品固碳潜力高于木制品。通过“以竹代塑”、拓展竹材高附加值利用、延长产品生命周期等创新途径,竹产业不仅能提升碳汇能力,还可以有效替代高能耗材料,显著降低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他呼吁未来应着力提升竹林质量与碳密度,加强竹产品碳汇方法学研究,推动竹林碳汇进入碳市场交易,同时关注竹林土壤碳汇潜力,全面推进竹产业绿色低碳发展,为我国实现2030年森林蓄积量目标及“双碳”战略提供支撑。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剑春研究员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林产化学加工专家蒋剑春研究员在《笋竹资源多途径综合利用全产业链发展思考》报告中指出,我国作为竹资源大国,竹产业在“以竹代塑”等国家战略引领下迎来重大发展机遇。未来产业需突破传统领域,向高值化、多元化方向转型。蒋院士强调,技术创新是产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竹资源化学利用技术已取得显著进展,竹材热炭联产已实现较高产业化水平,竹炭材料广泛应用于环保、军工、农业等多领域。竹材是制备硬碳负极材料的优质资源,未来在储能电池领域需求巨大,前景广阔。针对产业发展瓶颈,他提出应建立从“以竹代塑”到“以竹代饲”的全产业链机制,推动建设可实现能源自给的“零碳园区”,实现资源全价、高效利用。蒋院士特别提到,竹源纤维蛋白饲料和笋竹纤维健康米等创新产品的研发,为竹材转化为高营养食品和饲料开辟了新路径,有望缓解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满足大众健康饮食需求。此外,车用竹纤维复合材料凭借轻质、高强、环保的特性,正成为汽车轻量化发展的新趋势,应用潜力巨大。他呼吁企业家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的投入,建立持续稳定的支持机制,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化,共同将竹产业培育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万亿级绿色产业集群。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官本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木材科学与技术专家杜官本教授深入分析了我国人造板工业的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他指出,我国是世界人造板第一生产与消费大国,2024年产量达3.5亿立方米,产值约3万亿元,全球占比超过60%,近25年产量增长17倍。然而,企业数量大幅减少,表明产业集中度提高,正从粗放式走向集约化发展。杜院士分析,人造板产业结构以胶合板为主(占比65%以上),刨花板是近十年发展最快的板种,其成功得益于清晰的市场定位——精准对接定制家居产业的迅猛需求,并辅以持续的技术创新,生产效率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然而,行业面临严峻挑战,特别是传统胶合板产业,仍以中小型、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普遍存在原料质量差、生产方式落后、产品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其产品约60%集中于包装领域,市场拓展乏力。展望未来,杜院士强调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在于推动生产连续化与自动化,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他呼吁行业通过技术革新突破发展瓶颈,以适应社会进步对木材需求的增长,并在全球“以竹代塑”及绿色低碳发展趋势中把握新机遇。

竹子分会理事长蓝晓光、副理事长丁雨龙主持开幕式和主旨报告会
会议期间召开了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七届三次全体理事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谢锦忠研究员作工作报告,系统总结了七届二次理事会以来的四大成果:建成“竹业科技云平台”,整合200余项专利技术;开展“科技下乡”服务120场,解决基层技术难题;协助地方制定竹产业标准18项,规范行业发展;培育青年科技人才60余名,储备创新力量。会议审议通过工作报告,增补13名理事、5名常务理事,新增成员涵盖竹加工企业、基层林业站等多元主体,进一步优化了理事会的代表性。分组讨论环节,代表们围绕“南竹北移技术瓶颈”“竹产品国际贸易壁垒”等议题深入交流,最终形成《乐山竹业发展共识》,明确下一年度将重点推进竹业标准体系建设、青年学者科研基金设立等五项任务。

大会设置了四个分会场与两场地方座谈会,60余位专家学者、企业家和研究生分享了学术成果。其中,林下经济与森林康养学术研讨会聚焦粽叶产业战略、毛竹复合经营和竹林康养路径;中小径竹笋产业发展研讨会则围绕早竹、雷竹引种实践,深入探讨方竹笋全产业链发展、筇竹适生区预测等前沿课题。现场交流热烈,为细分领域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此外,与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凤生纸业、乐山万华禾香板业,以及夹江县大千纸故里、杨湾纸业等竹产业基地,深入了解乐山在竹资源培育、低碳利用与文化创新方面的实践成果,为后续合作搭建了高效沟通平台。
本次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乐山师范学院共同主办,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竹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乐山师范学院林竹科技创新产业研究院、乐山市林业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并得到乐山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此次大会将进一步深化产学研用融合,全面推动竹产业技术创新与模式升级,是中国林学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实现的又一次重要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