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会员申请
邮箱登录
English

第十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云南昆明举办

来源:学术部 发布时间:2025-11-25 浏览量:15

图片

主会场1

图片

主会场2

2025年11月21日至23日,第十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在云南昆明举行。大会以“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融合开创林草新局面”为主题,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聚焦林草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通过主旨报告、特邀报告、专题研讨、成果展示等多元形式开展学术交流,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实践汇聚行业智慧与创新力量。

本次大会由中国林学会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主办,中国林学会学术部,中国林学会各分会、专业委员会,各省级林学会及中国林学会各服务站共同承办。中国林学会、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云南省科协等单位领导出席开幕式。大会共设2个主会场、72个分会场,安排专题报告1200余场,征集论文摘要1600余篇,吸引来自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和基层的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科技人员等3300余人参加大会,是2025年度我国林业领域一次规模大、层次高、影响广泛的学术盛会。

图片

中国林学会赵树丛理事长在开幕式上讲话

中国林学会理事长赵树丛在开幕式讲话中强调,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擘画了“十五五”时期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提出“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新的重大进展,国家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等奋斗目标,为我们林业科技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对林业科研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赵理事长号召,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要肩负起建设科技强国的历史使命,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和原始科技创新,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把我国建成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要肩负起生态保护建设的历史使命,聚焦建设美丽中国,聚焦“三北”工程、国家公园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双碳”目标等重大领域和重大关键技术积极寻求突破,守住国家生态安全底线,优化拓展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空间;要肩负起推动绿色发展的历史使命,持续强化科技创新在推动绿色发展,特别是集体林改、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中的重要作用,到群众的生产生活中找课题,把论文写到祖国大地上,让绿水青山成为人民群众的幸福靠山;要肩负起培养青年人才的历史使命,营造林业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传承弘扬老一辈科学家的优良传统,建设规模宏大的青年林业科技队伍,不断壮大林业科技事业的有生力量。

图片

西南林业大学校长李君在开幕式上致辞

西南林业大学校长李君在致辞中表示,学校扎根西南边疆87年来,始终秉承“树木树人、至真至善”的校训,构建本硕博一体化育人体系,聚焦林学、林业工程等特色学科,服务国家“双碳”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李校长表示,学校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共育,携手全国同仁共建科研平台,促进“两山”理念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

图片

云南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田建宏在开幕式致辞

云南省科协副主席袁晓瑭在致辞中提出三大合作方向:共建林业科创平台,攻关森林碳汇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林草新质生产力;构建人才体系,支持青年科技工作者扎根边疆。

云南省林草局副局长田建宏在致辞中指出,云南森林覆盖率达57.87%,林草总产值5626亿元,林下经济规模居全国第二。他呼吁深化与中国林学会等单位合作,突破林权改革、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惠及边疆群众,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福祉协同发展。

大会开幕上,中国林学会曾祥谓副秘书长回顾了中国林业学术大会二十年发展历程。自2005年首届大会在杭州举办以来,会议规模从12个分会场、1500人参会,发展至本届72个分会场、超3000人参会,第八届更是达到5000余人规模。二十年间,大会创新“会校联合”组织机制,推出“学术机构+分会+专家”的分会场筹办机制,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领域从传统林学拓展至智慧林业、林下经济、森林碳汇等新兴领域,构建了涵盖院士专家、中青年学者、研究生的多层次学术生态。未来大会将继续扩规模、强基础、促转化,持续为林草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在大会主旨报告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林业大学杜官本教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忠教授,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汪阳东研究员,分别作了题为《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化石原料到生物质原料—木材胶粘剂创新研究进展》《古树健康管理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从林木次生代谢看逆境与成长》的大会主旨报告。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朱有勇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自己作为中国工程院驻云南省普洱市澜沧县蒿枝坝村的科技特派员,驻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十余年,带领团队以三项科技创新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针对山区资源特点,他和他的团队通过开展林下中药材种植,利用生态耦合技术产出高品质有机药材,实现农民增收。在干热河谷地区,首创冬季马铃薯种植,利用气候优势打出时间差,实现大面积推广后亩产超3吨的产量,极大增加了农民收益。针对山区缺水难题,成功研发“水稻上山”旱作技术,突破水稻传统种植模式,最高亩产达788公斤,节水50%并大幅节省劳动力。这些技术累计推广超百万亩,培养了大批乡村人才,真正实现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科技扶贫实践。

图片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林业大学杜官本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杜官本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我国人造板产业与胶粘剂技术的最新进展。他表示,我国人造板产量25年来增长超17倍,2024年达3.49亿m3,是世界第一生产和消费大国。目前行业每年消耗约1700万吨胶粘剂,其中90%为环保的树脂系列。他的科研团队通过理论创新与技术改进,显著降低了胶黏剂生产过程中的甲醛释放量,并提升了胶粘剂性能与生产效率,有力支撑我国成为世界人造板第一生产大国。面向绿色转型需求,生物质胶粘剂研发成为重点。国内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团队在豆粕、木质素、淀粉等生物质原料应用上取得突破,通过改性技术克服了反应活性低、耐水性差等行业难题,部分成果已实现产业化。我国在该领域基础研究扎实,论文与专利数量全球领先,未来5–10年有望实现生物质胶粘剂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人造板产业向全生物质、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

图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赵忠教授作大会主旨报告

赵忠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近几十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古树保护正面临严峻挑战。他的研究团队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河流域一级古树中近12%处于极度衰退或枯死状态,其中约65%的古树死亡与干旱有关。古树寿命与其代谢速率密切相关,树体越大对气候变化越敏感。蛋白质组学与生理学研究表明,高龄古树在干旱、低温等胁迫下代谢反应更为复杂,健康风险更高。对此,赵忠教授提出古树健康管理应以“逆境控制”为核心,避免盲目灌水施肥,提倡适度可控的逆境以维持其生态弹性。同时应加强稳固性评价,科学评估空腐率,提前采取加固措施,预防极端天气造成的破坏。他呼吁,在开展古树保护过程中,应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掌握古树特性与气候变化响应机制,将绿色瑰宝稳妥传承给下一代。

图片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院长汪阳东研究员在线作大会主旨报告

汪阳东研究员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林木次生代谢物的生态功能与经济价值,并分享了相关科研进展。他指出,林木次生代谢物是植物在逆境胁迫下形成的防御性化合物,主要包括萜类、酚类和生物碱等,具有结构多样和活性特异的特点。以樟科植物为例,其富含的萜类化合物是香料、药物的重要来源,其中山苍子精油柠檬醛含量超过70%,市场价值显著。次生代谢物不仅增强林木对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适应性,还在医药、农药、化妆品等领域展现出广阔前景。全球植物源代谢物市场持续增长,紫杉醇、生物农药等产品已形成规模产业。汪阳东研究员强调,未来研究将聚焦多组学整合、合成生物学平台构建及AI预测模型开发,推动从基因解析到精准合成的全链条创新。开发林木次生代谢物资源,对实现绿色经济、促进智慧林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图片

72个分会场分别涉及林草科技管理、林下经济、“三北”工程与防沙治沙科技创新、国家公园、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树木分子生物学前沿、应用生态、盐碱地、林草碳汇、生物多样性、自然保护地、秦巴山区、极小种群植物、林源功能成分生物合成、林草智能技术和机器人等众多学科和新兴研究领域。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中,与会代表围绕各领域热点难点问题踊跃发言、深入交流,既有基础研究的理论突破分享,也有应用技术的实践经验总结,更有产业发展的战略思考碰撞。通过专题报告、圆桌讨论、海报展示等形式,参会人员充分交流学术成果、凝聚发展共识,为相关领域研究指明了后续方向,也为科技成果转化搭建了高效对接平台,为推动我国林草科技创新注入了新动能。

作为我国林草行业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始终致力于促进学术交流、展示科研成果、推动产业升级、加强协同创新和培育专业人才,为我国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据悉,第十一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将于2026年7月底在南京林业大学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