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6-28日,第四届中国林草计算机应用大会在陕西西安召开,大会围绕数字化技术在林草领域的应用,共设置了1个主会场与8个分会场。来自中国工程院、全国各级林草信息化管理和建设部门、全国各林业及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领导、专家和相关企业代表共400余人参加了大会。
大会研究生分会场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卫忠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李建军教授共同主持,来自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福建农林大学、西南林业大学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七所高校的25位研究生作了报告,70余人参与了交流。
专题报告01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研究生曹舒仪作了题为《基于标签超分辨率与域迁移的土地覆盖制图》的专题报告,利用标签超分辨率与域迁移技术,提出了一种新的土地覆盖制图思路,实现了基于异地低分辨率标签的高分辨率土地覆盖制图。
专题报告02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陈依乔作了题为《基于随机样地和UAV影像的松材线虫病严重程度监测》的专题报告,通过在大尺度区域利用无人机高分辨率图像对松材线虫病分布与严重程度进行监测,评价了不同地理条件下松材线虫病严重程度及变化。
专题报告03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郭荣朋作了题为《2000-2020年福建省植被恢复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的专题报告,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多项逻辑回归模型,分析福建省多尺度植被恢复力关键驱动因子及驱动机制,发现2000-2010年植被恢复力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较为明显,2010-2020年间植被恢复力对国省级道路核密度和乡县级道路核密度的响应更为明显。
专题报告04
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纪梅作了题为《集成多源遥感与模型估算森林变化的水热碳交互响应机制》的专题报告,采用多源遥感数据与模型、移动窗口策略和时空变化分析的方法,对森林变化的碳储量差异、地表温度差异、气温差异及降水量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了广东省肇庆市和韶关市森林变化的水热碳交互响应机制,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与应对气候变化提出了科学建议。
专题报告05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贾丁一作了题为《不同等级道路对生态网络的影响——以福州市为例》的专题报告,采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和电路理论的方法,在不同的物种扩散距离下构建生态网络,从景观-斑块-廊道的角度分析各等级道路对景观连接度的影响,进而识别出关键斑块和廊道进行重点保护。
专题报告06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李亚婧作了题为《基于高分辨率影像的油茶林识别与分布特征研究》的专题报告,采用U-net++网络模型,结合高分辨率影像对油茶林进行识别并分析了其空间特征,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识别和监测油茶林地,为油茶林地的管理和生态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专题报告07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马梦露作了题为《福建省森林气候-物候-NPP时空变化及相关性分析》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对福建省森林生态系统物候(生长季开始期、结束期、长度及峰值)的时空变化,以及气候与物候、物候与NPP之间的关系,分析了19年间的变化情况,为森林经营提供理论支持。
专题报告08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倪斯雯作了题为《基于TF-pointnet++网络的林木激光点云数据语义分割》的专题报告,对经典Pointnet++网络进行改进,用自建林木激光点云数据集进行验证工作,证明了改进后的网络对林木数据有更好的分割效果。
专题报告09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丘伟国作了题为《道路网络与生境质量多尺度时空耦合关系研究-以闽江下游为例》的专题报告,研究运用多尺度样本设计,采用局部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索了两者的空间聚集性,借助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多尺度效应下的驱动机制,发现了海拔、坡度和道路网络是导致生境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
专题报告1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唐雪梅作了题为《杉木死亡过程高光谱监测指数研究》的专题报告,结合杉木的成像高光谱遥感数据,分析了健康杉木和受损杉木的光谱反射率差异,对比了11种植被指数在杉木死亡过程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发现GRRSGI在杉木死亡过程监测中表现最好。
专题报告11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王储作了题为《联合Sentinel-1、Sentinel-2、ALOS和GEDI数据的云南省优势树种地上生物量估算》的专题报告,比较了单频和多频数据源对于地上生物量估测的准确性,对样地尺度和星载激光光斑尺度下的AGB估测进行了差异性分析,从多方面多因素比较了生物量估测结果。
专题报告12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肖瑶作了题为《基于多尺度情景的闽三角地区林地生态网络构建》的专题报告,以闽三角地区为例,根据物种特征,构建了不同尺度情景下的林地生态网络,揭示不同尺度生态网络的局部特征,为闽三角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专题报告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张建哲作了题为《生态银行大数据平台赋能森林资源管理信息化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研究背景、森林资源管理现状、生态银行大数据平台、案例分析等部分,将大数据赋能于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以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进程,对森林资源资产管理提供了数据发展思路。
专题报告14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张慎业作了题为《基于改进Unet网络的多源国产高分卫星影像城市绿地提取与迁移能力研究》的专题报告,改进了Unet算法并结合不同城市的多源高分遥感卫星影像,快速准确地完成城市绿地提取。
专题报告15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党浩杰作了题为《基于机器视觉与激光的猕猴桃疏蕾机器人》的专题报告,利用计算机视觉和激光技术设计了一款猕猴桃疏蕾机器人,开展了猕猴桃花蕾检测、定位、对靶等研究,弥补了该方向暂缺相关机械设备的缺陷,推动了猕猴桃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专题报告16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刘国良作了题为《猕猴桃田间小型分级装置》的专题报告,针对目前猕猴桃人工分级速度慢、准确率低以及大型分选线成本高、负担重等问题,设计了一款小型的猕猴桃田间分级装置,以及开发了一款猕猴桃分级App,便于农户及时了解猕猴桃产量信息并进行重量分级。
专题报告17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邱事成作了题为《基于圆拟合约束的全局优化方法:从不完整点云自动重建树干》的专题报告,提出了一种基于L1-median的骨架提取结果的不完整树干点云的骨架优化方法;一种基于圆拟合约束的B样条逼近优化二维重建方法;一种基于不完整树干点云的B样条逼近优化三维重建方法,实现了利用不完整的点云重建树干三维模型。
专题报告18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欧阳文欣作了题为《Changes in the potential habitat distribution of typical fire-resistant forest species under climate change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s of China》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优化后的MaxENT模型对中国亚热带地区六种典型防火林树种的分布变化规律进行研究,预测了不同时期的树种潜在适生区分布变化,分析了树种的迁移趋势和稳定区域范围。
专题报告19
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秦聚爽作了题为《3PG-MT-LSTM:基于相容性约束的长时序森林生长模拟与经营预测模型》的专题报告,提出了3PG-MT-LSTM耦合模型,提升了间伐后的生物量估测精度,避免了各组分误差累积,为制定合理的森林间伐管理策略提供了数据支持。
专题报告20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李浩然作了题为《野外相机的油茶树关键物候期深度学习识别研究》的专题报告,介绍了将深度学习算法与野外相机结合,在无人为干扰的情况下获取油茶物候特征数据并进行统计的方法,实现了油茶关键物候期的识别。
专题报告21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梁冠敏作了题为《耦合PLUS-InVEST模型的交通规划情景土地利用与碳储量变化模拟——以福州市为例》的专题报告,通过对福州市200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预测了福州市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和碳储量分布情况。
专题报告22
福建农林大学研究生吴玲鑫作了题为《2000-2020年福建省森林边缘化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的专题报告,对福建省的森林破碎化进行了定量分析,检验了改进后的森林边缘指数(FEI)的有效性,并对福建省的森林边缘变化趋势及其内部与外部的驱动力进行了多角度的详细分析。
专题报告23
西南林业大学研究生赵含作了题为《L、P波段极化干涉SAR森林高度反演不确定性分析》的专题报告,利用分层贝叶斯框架,结合L、P波段的PolInSAR数据,开展了对波段、模型输入参数、森林密度、森林结构对森林高度反演的不确定性研究,完成上述因子对森林高度反演不确定性影响的定量分析结果。
总结
研究生分会场为各大高校研究生提供一个充分的交流平台,与会代表积极讨论了大数据、人工智能、遥感等技术在林业领域的最新研究与应用,对推动计算机、遥感等技术在林草行业的研究和应用、增强学术交流、深化共享合作具有积极意义。
经专家评审,陈依乔、纪梅、王储、肖瑶、党浩杰、邱事成、欧阳文欣、李浩然、秦聚爽、刘渺渺8人获得最佳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