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林学会(服务号)
中国林学会资讯(订阅号)
官网移动端

【中国绿色时报】这个夏天,娃娃们去哪儿“嗨 ”?

央视少儿频道“真人秀”拍摄第31届林学夏令营走进大沙漠

本文发布于:
2015-08-05
来源:
中国绿色时报
阅读9033
推荐0
评论0

编者按

  2015年7月21日至7月25日,由中国林学会主办,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简称沙林中心)协办的第31届林学夏令营暨2015年暑期青少年沙漠生态科学实践活动在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举行。来自北京市第二中学、北京市第四中学、北京市第八中学、北京市东直门四所中学的百余名学生来到沙漠地区,感受真实的自然环境和科学的力量。通过5天不断地学习与自我突破,他们获得了可喜的成长,更让他们的心中埋下了绿色的种子,开出鲜艳的花朵……

这个夏天,娃娃们去哪儿“嗨 ”?

——央视少儿频道“真人秀”拍摄第31届林学夏令营走进大沙漠

本报记者 王怡径然

  人们常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这一年一度的林学夏令营活动中,这些充满朝气与活力的孩子们,带着懵懂与好奇,深入沙漠腹地,了解林业工作,学习自然科学。已经“31岁”的林学夏令营活动,也焕发出新的活力——首次开设了官方网络平台,学生们的所感所想都变成日记呈现出来;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首次全程度跟踪拍摄,并将制作成6期“真人秀”节目,节目将于9月份与观众见面。

  看,这次的夏令营,孩子们正在体验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被镜头捕捉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晴

    今天醒得很早。开营仪式后,我们来到梦幻峡谷。大巴不断深入,连绵不绝的山脉浮现眼前。伴着千万变化的白云和烈日,它闪耀着不同的光辉……

    ——北京八中亦庄分校学生李坤译

  说起这一天的行程,李坤译禁不住手舞足蹈地比划着:“在沙林中心第一实验场,我们看到一个个圆滚滚的西瓜、华莱士瓜,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瓜农们在田里来来回回忙碌着,他们不畏炎炎烈日,也不惧蚊虫成群,只为在辛苦付出后的那透心的甜蜜,人们的生活不也是这样吗?先苦后甜……”而他的开心笑容也被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编导王京秀看在眼里、捕捉在镜头中。

  本次夏令营活动的主要区域,就是地处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沙林中心。这里有中国最大的集科研、示范、推广为一体,树种丰富、结构多样、功能较为完备的人工绿洲科学试验基地0.6万公顷,基地的创建不仅为我国荒漠化防治科学研究提供了实验场所,同时为荒漠化防治树立了示范样板。

  范围广、内容多,夏令营活动的行程很满,为了能够完整记录学生们在夏令营活动的学习和生活,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特派出两个摄制团队,全程跟踪拍摄学生们的每一个精彩瞬间。

  在沙林中心,从事荒漠化防治与干旱区植物资源研究的段娜老师准备了一堂防治荒漠化的讲座。课后,东直门中学的肖景晨、张绍翔陷入了沉思,面对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栏目组的采访,他们说出了自己的深刻感受:

  “当老师讲到荒漠的危害时,我们才开始意识到,我们应该对自己身边的环境多一些关注和保护。”

  课堂学习、实地实践、吃饭睡觉——每一个细节、每一处感动,都被摄像机完整记录。几天跟拍下来,王京秀已经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中,学会尊重大自然,不再以自我为中心,懂得付出和感恩,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王京秀在采访结束后,由衷感叹。

 第一次看流动沙丘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多云转雨

   一大早我们看到了“流动沙丘”。我印象中沙漠应该荒无人烟,一片荒凉,可今天我看到很多植物。我们体验了制作防风固沙的过程,确实十分辛苦。授课过程中我们还遇到了点雨,不过这点小雨怎能阻挡我们的求知欲望……

    ——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学生刘思昊

  

    在刘思昊眼中,这些防风固沙的工作非常困难,工作环境也很艰苦。但在沙林中心从事荒漠化防治与荒漠化监测方向的葛根巴图老师带领下,他和同伴很快就迷上了固沙技术。“工程固沙方法很好。”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刚刚学到的知识,俨然是一名专业的林业工作者,“生物治沙不仅能够长久地固定流沙,而且能够解决沙区的木料、燃料、饲料、肥料缺乏等问题,一举两得呢。”

    这次的夏令营,有四个“元老级”学生,他们是来自北京二中的学生黄烁、计宇萌、高煜嘉以及苏星熠,因为去年的林学夏令营给他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所以这一次都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们直言“喜欢这种成长的感觉”。

    “我去年准备参加林学夏令营的时候,父母都不同意,我就‘先斩后奏’。因为收获很大,所以今年父母鼓励我继续报名参加。”黄烁说。

  北京二中的程楚雯则是初次参加林学夏令营,她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这是我第一次离开父母出游。到这儿的第一天,我给妈妈打电话,忍不住就哭了。但后来我很快就适应了夏令营的生活!虽然有点累,但我被林业工作者忘我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明年我还要来!”

   第一次争执与成长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晴

  今天终于来到了乌兰布和沙漠,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沙漠。金色的画卷一望无垠,只有几抹绿色细细点缀。我踩在柔软细沙上俯瞰远方,被这壮丽景致深深震撼着。此刻,“沙漠”在我心中有了新的定义:它不再意味着残酷恶劣,不再象征着悲痛艰苦,反而变作一番新奇仙境,让我深深爱上。

——北京二中学生王云雪

  在沙林中心第二实验场,学生们在沙林中心老师赵英铭的带领下,参观防护林,了解其功能和作用,认识主要的造林树种,并且分组测量树木株高和胸径。学生们将这些要求和数据标准工工整整地记录在表格中,认真严谨的态度和第一天到来时的样子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更有挑战性的活动,还是在第二实验场部里,学生们自己动手做午餐。土豆怎么切?炒菜放多少油?——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他们遇到了重重困难,而两名女生甚至为此起了争执。镜头静静记录下这一切,王京秀并没有干预,而是希望学生们自己学会处理问题,然而看着坐在墙角抹眼泪的女生,王京秀还是心软了,她走过去轻声安慰着女生。

  “学生们面临着很多‘第一次’,他们要学会团队合作、调节心情,这很不容易,但他们在慢慢努力。”王京秀的安慰起了作用,两个女生很快破涕为笑,拉着小手说起悄悄话了。

   第一次展望未来

 2015年7月25日  晴

  这次林学夏令营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沙生植物园里的沙生植物,我最喜欢白花草木樨,它有白白的花,小小的叶子,坚强地在沙地上开放。物尤如此,人怎么能输呢?

    ——北京市东直门中学学生王沺

  面对挑战不服输,面对困难不低头。学生们“不服输”的气势,在最后一天的定向知识越野比赛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赛设在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闸”、亚洲最大也是黄河上唯一以灌溉为主的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三盛公水利枢纽旁的风景区。定向越野既考验体力,也考验学生的方向识别、地点搜索能力以及林业知识储备量。

    “预备,开始!”

  裁判一声令下,学生们冲出起跑线,飞奔起来。走土路、穿草地,跑得小脸红扑扑的。

    “最危险的是水上吊桥,然而孩子们还是很勇敢、毫不犹豫地过了桥,虽然有的学生在桥中间一度失去重心,但他们都很快克服了困难。”比赛组委会负责人称赞道。

  随着越野赛的结束,夏令营活动也接近了尾声,北京二中的高煜佳悄悄告诉记者,这一次的活动,小小地满足了她探勘大自然的心愿,“我喜欢大自然,喜欢动植物,也许有一天,我会成为一名林业工作者呢。”高煜佳笑着说。

    “在玩乐中收获知识,在实践中快乐成长,不是最幸福愉快的事吗?”中国林学会科普部部长秦向华说,“学生们生机勃勃的精神和优秀的学习能力、责任心、勇气,也让我们这些成年人得到了很大的激励——未来的这一代,让我们非常自豪!”

   ——————————记者侧记——————————

 一段难忘的旅程

      7月21日,第31届林学夏令营开营第一天。早晨7点40,在举行过开营仪式后,学生们就分组乘车出发了。

      面对未知的、即将开始的夏令营活动,学生们的脸上都充满了期待,而我也在好奇——这一趟旅程,将带给他们什么,又将会改变他们什么?

      高煜嘉是北京市第二中学的学生,去年也参加了林学夏令营。我问她是否觉得活动辛苦,她笑着摇头;我问她觉得夏令营好玩吗,她两眼立刻充满了神采。

      她最爱的是流动沙丘。“早晨沙丘还很凉爽,我们爬到沙丘顶端,我回头看着自己的脚印,感觉那一刻挺美好的。”

      这让我想起,在第一天的荒漠生态科学知识讲座中,老师讲了很多荒漠化的危害,但有的学生却发出了“沙漠挺美丽”的感慨。

      因为并不熟悉,所以面对大自然的种种事物,孩子们更容易从无功利的角度去看待——他们先看到的,是美。

      我想,这是夏令营诸多意义中重要的一环——让孩子们熟悉大自然,热爱、尊重大自然,从而发自内心地想要去保护大自然。

      林学夏令营已经成功举办31届,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例如这次首创的官方网络平台、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组大规模的跟踪报道——一些初衷始终没有改变,通过夏令营活动,加强学生们的生态文明教育,提高他们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意识。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些学生们正处在扩展视野、充实学识的美好年华。而这一趟走出校园、走进自然的生态之旅,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有重要的意义。这一粒沙,一株叶,让他们对自然的认知更丰富一些,对世界的观察更广阔一些。

      也许有一天,他们真正懂得了荒漠化的危害,但依旧能感知到自然之美,在欣赏和敬畏间,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平衡点,当他们以一草一木挡住了一沙一石,依旧爱着这一沙一石。这敬畏博爱的萌芽,便是这一天、在这沙丘上种下的吧。